台海网11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刘云芳)刚刚过去的11月26日是第四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健康大敌。如何更好地提高民众对心衰的认知和关注,有助于防范和抵抗疾病带来的后续影响。
心衰是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疾病,就像弹性减退的“皮球”,输出血量无法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患者会出现严重乏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研究显示,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小于50%,致死率比某些晚期癌症还要高,这不仅对患者自身带来重大影响,同样也为看护者带来沉重压力。“想要预防心衰、减少心衰患者再住院,规范化的治疗管理至关重要,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从基本的日常生活和用药做起。”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戴翠莲教授表示,我国还有众多的心衰“后备军”,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疾病后期均可引起心衰,这些潜在患病人群也应加强预防心衰的防治。戴翠莲强调,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改善生存质量与预后效果。
据悉,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心血管病医院近期还开展了超滤治疗,来缓解症状为后续治疗赢得机会。其治疗目标主要为消除体内过多的水,通过机械装置从体内把血液抽出,对血浆进行过滤后再送回患者静脉,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体/肺循环的瘀血症状。
不久前,心血管病医院收治了一名12岁女孩,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导致严重心衰,全身浮肿,气喘,血压低,生命垂危。眼看药物已经无法缓解,医院立即对其进行超滤治疗,一共进行了2次,一次约44小时,总计滤出1万多毫升的液体。经这一番抢救后,女孩的症状显著好转,呼吸顺畅了不少,为后续心衰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