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基础教育的意义可见一斑。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一些贫困县更清楚地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而教育信息化为“扶智”带来了想象空间。教育信息化能解决教育公平难实现、贫困地区缺人才的问题吗?嵩县思源实验学校,一所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学校”,其近两三年的探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尽管这种探索过程是复杂、艰难、漫长的,但更是充满希望的……
——题记
从洛阳驱车1个多小时,我们来到河南嵩县。
这是一所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境内95%的面积是山地。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县还有贫困村40个,贫困人口7719户。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是三年前从城郊一片空地上建起来的。放眼望去,现代化的教学楼,标准的足球场、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让人眼前一亮。
嵩县思源实验学校课间操
但校长张庆民一度很焦虑。全校3153名学生中,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占35.56%,任教老师一半以上来自农村,很多人来思源主要是为了进城。无论老师的能力,还是学生的基础都普遍偏弱,但是学校建的非常漂亮,社会对思源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他们自己也不允许把它办砸了。
“要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家庭能彻底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张庆民卯足了劲,想让思源学校追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