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彬彬/文 采访对象供图)十年来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100小时,为了替老人服务学会理发技能,学习并普及红十字急救知识……
在女儿欧玮雯眼中,妈妈沈雅玲带全家做义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妈妈的带动下,她和爸爸的志愿服务时长都超过了1200小时。从小跟着妈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感受到妈妈对自己言传身教的爱。
拉上全家当义工 服务时长都超1200小时
“当时我三年级,中山路有个表演活动,我们负责给参演人员递水,以及给行人和观众分发印有文明宣传语和交通知识的扇子。”欧玮雯至今仍记得2012年第一次和妈妈参加志愿活动的场景。“当时天气很闷热,我们流了很多汗,现场有人扮演星星狐人偶。妈妈就和我说,‘星星狐’肯定比我们更热,‘星星狐’都坚持下来了,我们也可以。”欧玮雯说,也就是那年开始,妈妈带着家人加入了思明城市义工协会,利用周末、国庆等节假日时间参加志愿活动。
十年来,妈妈的服务时长超过了2100小时,而她和爸爸的服务时长也都超过了1200小时,70岁高龄的奶奶也被带动,成了志愿服务的一员。在这期间,妈妈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义工,还担起其更多职责,成为思明城市义工协会副会长。
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妈妈在业余时间还积极参加文明宣导、疫情防控、爱心救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由此获得厦门市2018-2020年度文明市民标兵、全国首届优秀敬老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他们一家也获得了福建省2021年“职工最美家庭”、思明区“优秀义工家庭”等称号。
跨界学多项技能 妈妈的用心让人动容
导报记者了解到,沈雅玲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计费岗的一名员工,为了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跨界”学理发,自购理发、剪甲工具,为老人们服务,还积极学习急救知识,取得救护师资证书,参与红十字应急救援技能传播工作,在岛内多地多次开展心肺复苏、生命救护等培训宣传活动。
欧玮雯说,妈妈进行红十字急救培训的那段时间,下班回家都忙着拿
自己和她的胳膊练习三角巾包扎法,而且,妈妈也会耐心地把自己学到的急救知识教给她。“有时就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挽救一条生命”,这是妈妈学习并传播急救知识的初心,令人动容。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沈雅玲积极参加防疫志愿活动,有时候凌晨才回家。
“去年全民核酸的那几天,妈妈经常没吃晚饭就匆匆赶去核酸检测点了,很晚才回家。”欧玮雯说。
被问起为何如此投入抗疫志愿活动,妈妈的回答是,紧张时刻挺身而出,这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对此,欧玮雯感触颇深,如今,刚上大学的她,也已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妈妈带着全家成为“义工达人“,用文明向上的精神和热心公益的坚持感染身边人,除了因为她的党员身份,也因为她本身是一个有爱之人。妈妈的座右铭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对欧玮雯来说,参加志愿活动可以把自己从紧张的学习以及电子产品中拉出来,让她能够享受更多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看到妈妈的处世之道,聆听妈妈的想法,感受她的言传身教。“我也能学习到更多的技能知识,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满足感。”欧玮雯长大后更加懂得妈妈的良苦用心以及带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背后的意义:妈妈想要她健康快乐成长,做一个懂得帮助关爱他人的人。
在妈妈的影响下,欧玮雯也向自己的同学宣导志愿服务活动。“高中时我是双十校学生会的实践部部长,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组织学校的同学参与了很多志愿活动。”在欧玮雯看来,厦门文明志愿氛围很好,她很乐意看到更多厦门人,像妈妈和自己一样投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