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筚路蓝缕
40年风华正茂
特区纪念馆
伴你在老照片的光影里徜徉
要想富先修路!
以厦禾路为代表厦门的城建蝶变,
堪称改革开放因路致富的鲜活案例。
厦禾路旧街景
厦禾路是厦门早期的主要道路之一,始建于1921年,连通厦门与禾山,经二十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的几次修补后几乎再无改观。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列为经济特区,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然而此时厦禾路长仅6.03公里,最窄处仅有8.5米,坎坷不平,沙石参半,已难承重负。九十年代初,随着工业发展,工矿企业逐渐从美仁宫东拓,农田也逐渐为厂房所取代。商铺、市场、民居、骑车上班的人流,致使年久失修、拥堵不堪的老路终呈令人焦虑的瓶颈,时人戏称“英雄难过美仁宫”。
1992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攻克瓶颈,改造厦禾路,1993年7月正式拉开了改造的序幕。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蔡望怀组织规划院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同筑路工人一道,风雨无阻、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施工第一线,使弯曲的窄路逐步拉直、拓宽、延伸,从第一锤砸石破土动工,到通车典礼仅用一年,开创了旧城改造的"厦禾路速度"。拓宽后的厦禾路成为当时福建全省最宽的市政道路。
“以民为本,勇于开拓,组织保障,推行善策,如期完成,良性循环”,这6条经验既是20年厦禾路经验,也是其后厦门城建人一代又一代不断继承,并光大于今日"两环八射"的经验。同集、集灌、马青、环岛等道路相继改建或新建通车,厦门公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厦禾路新貌 摄影谢伟瑜
美丽的厦门之路,成为特区高素质高颜值国际化现代化的靓丽风景线,厦禾路也早已进入BRT飞架畅行的新时代。英雄难过美仁宫之说,已入鹭岛成语,它鲜活印证了"风起云涌,路筑脚下"的曾经,也将继续见证着厦门经济特区行稳致远的步伐。
来源:厦门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