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孩子的眼里,世界曾经只是由小巷纵横交错而成,因为他们的家住在城中村的逼仄小巷里。但自从有了公益图书馆,他们的童年便多了一位“伴读者”、一湾“避风港”,以及一束为未来照出更多可能性的光亮。
今年,是台海网创立15周年。15年来,台海网致力于两岸交流,尤其重视与两岸文创、公益人携手,相互传递创意与爱心。
为了让更多人能铭记这些“心”的创意与“爱”的温暖,珍惜并支持身边这一份份“小而美”的关怀与感动,“温暖2021·厦门优秀公益图书馆推选季”(简称推选季)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启动。
该活动从全厦门30多家公益图书馆中初步筛选出有代表性的18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海峡导报、台海网将带大家共同感受厦门区域这些优秀公益图书馆的温暖故事。
今天,我们将推出【温暖2021·厦门优秀公益图书馆推选季】系列报道第三篇:慈爱公益图书馆。
海报
“这是个建立在‘爱’上的图书馆,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平等的爱。”
台海网3月3日讯(记者 李立宇)慈爱公益图书馆,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官浔村。截至目前,这应该是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城中村图书馆,它的对面就是官浔小学。
该图书馆是慈爱公益组织的一个项目,据发起人之一的吴应成介绍,官浔这里外来人口较为集聚,数量大概有35000人,是本地村民的几倍。官浔小学又接纳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这样选址无疑体现了图书馆设立的初衷——更方便、快捷且安全地让更多孩子获得平等的爱。
走进图书馆,给人的第一个感受是宽敞、透亮——210平方米的空间,分为办公室、活动室和阅览室,其中阅览室又分为幼儿、读书、写作业和机动四个区域。
有时你来到图书馆,可能会觉得活动室里的动静比较大,因为那里周末承担培训课程及电影放映等,而平时则单独接待一些比较闹的孩子。
而这正是该图书馆的最大特色——做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爱”字上,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尽可能接纳所有愿意来的孩子,其中就包括这些吵闹的孩子。
“刚来图书馆时,发现几个小朋友很闹,这在其它图书馆肯定是不允许的,我当时也想把他们‘请’出去,但被郑馆长拦住了!”慈爱公益图书馆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张芳烈说。
郑馆长说,天底下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善于去引导的大人。所有孩子进馆,都应该先接纳,然后再观察、正向引导他们。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推出去,那在图书馆门外等着他们的,只会是更大的未知数。
“郑馆长的说法是对的,还真有孩子在她感召下,发生了变化。”张芳烈悄悄暗示,在阅读区里还算安静看书的那个男孩,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这个孩子跟四五个孩子在活动室里玩。有一天,这个孩子在一旁哭。郑馆长一边拿东西给他吃,一边询问怎么回事?原来是几个孩子闹矛盾了。于是,郑馆长就借此机会开导他,现在是读书的好时候,不应该把时间都花在玩上……
大概过了六七天,随着跟郑馆长越来越亲近,这孩子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慢慢开始看书了。
“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激励着我们去做好这件事!”吴应成说,而他们也希望用这种不贴任何标签的爱,慢慢感化这些孩子,让他们喜欢上这个地方,最后能完全融入这里。
正是这种不贴任何标签的爱,让不少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
小黄姐弟俩,爸妈上班都很忙,平时基本上都是姐姐带弟弟。刚来图书馆时,是有名的“皮球”。 通过观察,郑馆长引导他们去画画。渐渐地,两个孩子不仅喜欢上了这里,还慢慢学会了静下来看书,学习。
五年级的小男孩小张,在家里就是玩手机,打游戏,根本管不住。小张的妈妈哭着找到郑馆长,要把孩子交给图书馆,让他来当志愿者。尽管刚来的时候非常不情愿,但经过跟馆里的爱心人士、志愿者等一段时间的相处,可能是有所触动,小张在做义工时,已经相当认真,不再想着手机那些事儿了。对此,小张的妈妈还特意登门道谢。
慈爱公益图书馆不仅触动着孩子,连家长都在发生着连家长都在发生着变化。
有一天,一位小读者的妈妈询问馆长,这些整理书籍、擦拭桌椅的人员有工资吗?当听说这些都是志愿者时,这位妈妈也拿起抹布拖把,帮忙擦桌,拖地。而且日后一有时间,她就会来图书馆帮忙。
不仅是一位家长,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欧阳家长也是其中之一。她在这里感受到那份无私的温暖,就主动提出要免费帮图书馆运营视频号,宣传图书馆的好活动、好案例。
吴应成说,这是这样一点点小变化,一个小故事,让他们觉得做这些事很值得,激励着他们奋力前行。
未来,慈爱公益图书馆正在筹划,把支教的概念延伸到城中村,利用周边的大学生资源,为一些家长照顾不到、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困难孩子提供公益辅导,为他们提供相对平等的学习机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请扫描图中二维码查看精美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