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图书馆现有中文古籍13万余册;有七位古籍修复师
●2009年,厦大图书馆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去年与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合作成立“古籍修复实习基地”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大学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昨天揭牌,这所高校的7位古籍修复人员当场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传习导师杜伟生为师。
这也意味着厦大古籍修复进入国家队。
2013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聘请著名古籍修复专家担任导师,采用民间“师带徒”模式,实现技艺传承。20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陆续在全国各地部署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培养更多古籍修复师,留住国家记忆。
为什么能落户厦大?
13万余册古籍,7名专职修复人员
厦大有书、有人、有场地、有经费
这也是厦门第一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将在厦门开展古籍修复、字画修复装裱技艺等传习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代表说,全国目前有三十多家。
去年,厦大图书馆致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请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经过专家组考察评审,今年六月终获批准。同期获批的还有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为什么厦大能获批?厦大图书馆有个通俗说法:有书、有人、有场地、有经费。
在业界,对古籍的定义,指的是成书于1912年以前、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厦大图书馆现有中文古籍13万余册,其中14部明刻本(明代雕版印刷的古籍)总计135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据介绍,2008年起,厦大图书馆持续投入古籍保护经费,改善古籍存藏环境、增设古籍修复设备及场地,目前古籍修复室总面积占地300多平方米,拥有7名专职修复人员。2009年,厦大图书馆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去年与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合作成立“古籍修复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
杜伟生(中)讲授古籍破损缘故的鉴别方式。 (记者 林铭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