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谋表演答嘴鼓。(图/记者 陈露露)
台海网10月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答嘴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敏谋正式收徒啦。10月5日,他正式收思明实验二小四年级男生洪煜程为入门弟子。
“这孩子有灵气,一点就通。是个可造之材。希望能为答嘴鼓艺术传承再添一份力。”杨敏谋说。这是杨敏谋第一次收徒。他与答嘴鼓延续了40多年的情缘,已不仅仅是“热爱”二字可以概括,他觉得自己还有一份责任,那就是传承。
热爱
逐字逐句“翻译”长篇故事
讲稿堆起来将近一人高
杨敏谋个很高,腰杆笔直,谈话间神采飞扬,三句离不开经典的闽南话俚语、俗语,且不是简单地说,还要演绎。举手投足间,都颇有“腔调”。他生于1948年,是地道的厦门人。作为答嘴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与答嘴鼓的缘分,在孩提时就已埋下伏笔。
儿时,他时常听讲古,陪着奶奶看芗剧、越剧,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那些充满押韵的表达方式,以及戏曲的唱腔、神态、动作,都根植在了他的脑海中。1972年下乡回来后,他成了一名板车工,走街串巷时接触到了许多颇有市井生活气息的闽南话。闲暇时,他也经常参加文艺宣传活动。也是在那时,他邂逅了自己的恩师——答嘴鼓大师林鹏翔,他渐渐迷上了这门艺术,一说就是40多年。
他还爱讲古。从经典民间故事,到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一讲就停不下来。四大名著、《三侠五义》《武则天秘史》……“讲长篇故事,得把书上的每句话都‘翻译’成闽南话,还得加一些俚语、谚语才生动。”杨敏谋说,他讲古用的书,多为家中珍藏,他舍不得在书上涂写,就逐字逐句改写、抄录下来,这些年来,他手写的讲古稿,堆起来将近一人高。
传承
时常进学校社区开课
还在微信里远程教学
杨敏谋说,以前他学习民间流传的俚语、俗语,皆是一听就心领神会。“因为那时大家都说闽南话,如今孩子们的语言环境以普通话为主,且很多旧时的生活用品,都已淡出他们的视野。比如说‘柴火灶’‘蜂窝煤’,他们可能不知为何物,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多是微波炉、电磁炉。”
也因此,当有学校邀请杨敏谋去开展公益教学时,面对小朋友,他没有严肃刻板地说教,而是喜欢跟他们聊天,讲过去的生活,讲老一辈留下的智慧。“他们要先了解领悟,演绎出来才会自然。”杨敏谋说。他教过的孩子,大都留有微信。每有小朋友在微信中讨教某个字或词的发音,杨敏谋都会录下自己的发音发回。这还不够,他还要翻出厚厚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找到具体出处,拍照发给那位小朋友。
“这些年,重视闽南传统文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杨敏谋欣慰地说,许多学校、社区都会邀请他去开课。“今年我在夏令营开讲,有个孩子特意从岛外赶来。家长带上席子,让孩子中午就在教室里午休,让人感动。”杨敏谋说,此次决定正式收徒,他希望能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希望能给这孩子更系统的教学,培养出一个好苗子。”杨敏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