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瑕疵,我市一些教师、家长给予挑刺
-教育专家称教材总体是适合学生的,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不要盲从
-人教版与苏教版改编后的《燕子》,略有不同。
台海网3月5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怎么有这么长的句子?”新学期伊始,家长吴先生陪女儿背诵课文,发现一个长句差点让人断气。“我得给教材挑挑刺!”吴先生忍不住跟朋友吐槽。无独有偶,另一名家长李女士也表示,她为了帮助儿子记住这句话,也费了很大的劲。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专门编选的材料。不少老师、家长却发现,即便是一些权威教材,也存在一些瑕疵。
长句费解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句子长得“让人断气”
让吴先生忍不住吐槽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第一课《燕子》,原作者为郑振铎。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让人觉得很费解。虽然原文就是“凑”,但既然是改编,就得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翻译”得更顺畅些。第二段“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更是让他憋不住:“这么长的句子,简直会让人断气!”
吴先生很纳闷:“怎么给小学生阅读的内容,不仅有费解的词,还有如此缠绕的长句,连大人都难以消化!”吴先生对比了苏教版改编的《燕子》,发现后者更浅显易懂,适合孩子阅读(详见右图)。“给孩子‘吃的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任意添加或‘超量下盐’,以免损害脏器,祸害无穷。”吴先生说。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也上小学三年级。上周她陪儿子背诵《燕子》,读到“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句时,她也觉得“太绕了”。她指导儿子如何断句并配上图,儿子才记住。对于“凑”字,李女士给儿子的解释是“组成”,儿子这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