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范希平 文/图)“这两只海豚,是我们基地的宝,绝对不能出事,一定要全力照顾好。”昨天上午,在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采访时,基地驯养组负责人袁万军对导报记者说。厦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救护了两只海豚,基地工作人员基本是年轻人,他们分工协作,24小时看守着海豚,确保两只海豚的日常救护驯养万无一失。
救助 受伤海豚前来“疗养”
厦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位于厦门岛西海域的火烧屿,这是中国首家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位于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厦门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定点观测位点之一,承担着鲸豚救护、科研、学术交流、技术协作和科普教育等多项任务。基地工作人员上下班都乘工作船,时常在途中看到中华白海豚在海上嬉戏游弋。
袁万军介绍说,两只宽吻海豚是渔民误捕受伤,来到基地救护治疗的。两只海豚都是宽吻海豚,这种海豚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吻部较长,因此也称瓶鼻海豚。两只都是雄性,一只大约25岁,一只大约15岁,体长都是2.5米左右,体重大约150公斤。
爱护 两只宝贝“伙食”超好
袁万军和同事们一走进救护池,海豚就开始快速游动,从鼻孔中喷气发声,似乎是在向朋友们打招呼:“你们好啊!才来啊!等你们好久了!”袁万军和同事们顾不得和海豚打招呼,分头到各自工作岗位忙乎。忙活了一阵子,工作人员拿出了小桶,装着处理好的鱼,给海豚开饭。工作人员提着个小桶一出现,海豚就开始欢快游动,好像在说:“太好了,有得吃了!”海豚的食谱是鱿鱼、多春鱼、巴浪鱼,还有部分秋刀鱼。
袁万军洗干净手,来给海豚喂食。他和同事一边喂食,一边用手势示意海豚发“海豚音”做发音检测,检查海豚身体如尾鳍等部位,指挥海豚跃出水面翻滚。袁万军说,这是给海豚做例行检查。两只海豚都取了名字,大的一只叫涛涛,小的一只叫乐乐。年轻的乐乐长得圆滚滚的,有点偏胖,平时要让乐乐适当多运动一下。
曾经有一段时间,乐乐突然不进食了,袁万军可是着了急。经过几天耐心观察,袁万军推测,可能是消化不好,有点积食。随着乐乐逐渐恢复进食,他终于放心了。
袁万军说,这两只海豚目前还承担着海豚人工繁育课题研究的重任,意义重大。
专业 建濒危动物“避难所”
袁万军和同事们介绍,也许人们会以为海豚饲养员是一份很轻松很有趣的工作。其实饲养员每天都要例行观察它们的精神状态、活动内容、游动姿态、呼吸频率、呼吸音、眼、口、呼吸孔、肛门、生殖裂、体表等有无异常变化,以及进食和排便情况,以了解它们的总体状况,必要时还会采集分泌物、血液等样本做实验室检测。驯养员每天还要监测水温、水质变化,清洁场馆,准备动物饵料,饲喂动物,并根据维护动物健康的需要做一些医疗训练,耐心观察陪伴海豚占了很多时间,他们由此充分了解海豚,也获得了海豚的信任。
火烧屿海豚救护基地挂着“福建省濒危物种救护中心”的牌子,是福建省濒危物种救护中心、全国水生濒危物种救护网络成员单位,需要救护其他水生濒危动物。袁万军把导报记者带到水池边介绍,这里还救护了七只绿海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些绿海龟,来自菜市场、渔民误捕、市民养殖宠物等,其中一只是热心市民在东山岛花钱买下送来的。这些绿海龟现在已恢复健康,预备今年择日运到外海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