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11日讯 又到7月。已经持续7年的导报爱心助学活动“帮我一把我能飞”今日正式启动。
导报记者爱心助学“小分队”也正式成军。
又有多少贫困的学子在本该十分放松的暑假,正在为自己的大学学费发愁;
又或许有一个满脸风霜、满手老茧的老父亲独自坐在破旧的老房子里,面对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却愁眉紧锁,高兴不起来——— 孩子的学费怎么办?
“贫穷不能成为孩子们成功的绊脚石!”昨日导报记者爱心助学“小分队”的队员写下了自己的“爱心感言”,并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寻找贫困的学子。
曾毓慧:早在6月份,就陆续有几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报社咨询今年爱心助学啥时启动。原来,他们此前受过捐助,现在有条件了就想把捐款助学的义举延续下去。数年过去了,他们仍谨记在心,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我很受感动。今年,我会努力将这根爱心接力棒一路传递下去。
崔晓旭:每年采访爱心助学,都会被贫困学子身上乐观坚强的精神所感动。如今,我采访过的贫困学子们都在大学里追逐着各自的梦想,他们用自己不言弃的精神告诉我们 “人穷志不穷”。今年导报爱心助学活动再次启动,让我们伸出手来帮他们一把,让他们飞!
鲍娜:参加每一年的爱心助学报道时,面对那一张张既稚嫩又坚强的面孔,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加油,男孩(女孩)!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会帮你们圆梦!
黄智敏:我的爱心助学之旅,不知不觉已经来到第八年。七年来,目送一批批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想,这也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将永远为自己的这段经历感到骄傲和自豪。
香卉辉:她18岁,刚刚从最繁重的高考学业中成功解脱出来,并且成功地拿到了高分,离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和似锦前程只差一步;
他可能是几岁的小孩子,也可能是几十岁的老人家,勤劳善良,辛劳之余想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温暖内心,也温暖他人;
他和她的相遇,是因为我。我了解她的无奈、焦急和期盼,因为我会走近她,与她交谈,并且将我眼中她的坚强和无助展现给大家;我也了解他的善良、朴实和希冀,因为我看到了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温暖。
作为海峡导报爱心助学的报道记者,这就是我最为自豪的地方——— 我连接了爱心和贫困。我们寻找需要资助的学子,也寻找想资助的好人,见证他们用爱心扶助贫困学子,使其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鼓舞。
扶贫济困时,我也在那里。这份朴实的爱心中,有我们的汗水,也有我们的感动。等到若干年后,看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学子成家立业,定是一番别样的感动。
沈晓丽:2004年7月毕业,有幸参加了第一次的爱心助学报道,一眨眼已是7年。这7年,前后采访了不下20个贫困生,如今很多当年受访的学生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有不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好工作,甚至取得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困难只是暂时的,明天会更好;但要想获得成功,除了社会爱心人士帮一把外,更关键的还得靠自己。
李玉燕:参与助学这几年,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顺利走进大学,实现心中的梦想,展翅飞翔,我感到了人生中的快乐。获悉孩子们在大学里表现优异,甚至成功走出校园,接过爱心接力棒时,我更是感到由衷的欣慰。又是一年助学时,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爱心继续下去。
詹文:参与爱心助学第8年,不长也不短的时间。早几年采访的孩子们都已经陆续走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步入社会。他们中有许多不善言辞,但却已经默默地开始关怀周围。一位8年前的贫困学生,如今是上海一家外企的出色员工。几天前,他从上海挂来电话说:“姐,我资助了几个孩子,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谢谢你,谢谢你们,还有令人温暖的厦门。”那一刻,我明白了助学活动的深意,它不在于短暂的资助,而在于爱的传承。
易福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积善成德,积智成朗。去年开始参加导报的爱心助学行动,在我们报道一些即将踏上大学的贫困学子的种种困难后,强烈地感受到了厦门市民博大、无私的爱心。也许,我们一次不经意的善举,能让这些贫困学子,在大学之路上走得更轻松;也许,我们一次不经意的善举,能让今天的寒门学子,将拳拳的感恩之心在明天继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