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里庙会
▲武汉三镇
台海网1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周恩臣 文/图) 湖北武汉多年没有好好下雪了。随着飞机临近武汉天河机场,我也从朦胧的睡梦中醒来。一回到武汉,我就感觉心情不一样,大雪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那是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新年的憧憬。空气也比往年清澈,年味压住了雪的冷,雪又压住了冬的霾。
路途上淡淡的香味勾起了舌尖上的年味!
腊鱼腊肉,年三十晚要上桌
湖北的腊鱼和香肠在鄂菜中很有名,武汉人年前的第一个仪式就是腌腊鱼腊肉。当屋里的香肠和腊鱼腊肉挂起来,你便知道要过年了。
湖北有千湖之省称号,武汉人非常喜欢吃鱼。对于老武汉人来说,年前制作的腊鱼能在年三十晚上端上桌,还是最为讲究的。
起个大早提着肉排队灌香肠,几乎已成过年的“节前风俗”,不经过一场地老天荒的排队,似乎总少了点过年的仪式感。对于武汉人来说,年夜饭上如果少了一道香肠,那就不叫过年。
除了腊鱼腊肉和香肠外,炸圆子也是武汉人春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圆子有藕圆子、肉圆子、鱼圆子、豆腐圆子等等,种类繁多,吃法也多种多样,象征着团团圆圆。
豆丝是武汉黄陂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用大米、绿豆等打浆摊成饼,然后切丝晾干。按传统惯例,豆丝是黄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货。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
长大之后,总能听见有人嚷着年味越来越淡,但每到年末该置办年货时,家家户户都“严阵以待,各有所职”,丝毫不见懈怠的意思。
注重仪式感的年轻人,虽然不会像老一辈那样跑遍武汉三镇购买年货,但带点东西孝敬长辈还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选择送父母的年货,还是去亲戚家拜年的年华,惦记着亲人的那份心意,才是团圆的真正意义!置办的不仅仅是年货,而是千百年来民俗传统的传承。
热门庙会,又见三镇繁华
庙会是小时候对于过年的记忆。新年一家人去庙会逛一逛,吃点东西,分享一下简单美好的时光。大年初二一早,我便决定去汉口里的庙会看看。
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个汉口年味十足。作为武汉汉味老字号聚集区,各种汉味小吃绝对是不会缺席庙会的。老通城的豆皮、汪玉霞的糕点、小桃园的鸡汤、四季美的汤包等,各个店铺人头攒动,排起长龙。
走在街上,天南海北的人用家乡话表达着对武汉的喜爱。安徽的李先生特意带着妻子从合肥自驾来武汉旅游。他说,小时候就常听人说起黄鹤楼的故事,今年一来更是被武汉热情直爽的城市性格深深吸引。和李先生一样,今年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座古老城市的年轻活力。
据统计,截至大年初六,园博园、汉口里庙会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比去年有所增长。
楚山楚水楚天阔,大江大湖大武汉。保成路的夜市里,商家和客人们摩肩接踵;汉正街的“扁担”们又忙碌了起来了;各个餐馆景点的人流量也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站在知音号的甲板上眺望武汉三镇,往日的繁华逐渐回归,淡淡的雪映照着零星的烟花和万家灯火,一片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