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5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APP报道 22日,厦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蹲点式集中采访活动,先后走进百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同安区人力资源市场、思明区嘉莲街道长青社区、厦门市人社局,聚焦“业”的话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全面推行精准就业帮扶、立体施策重点发力、建设基地加强人力资源源头开发、东西扶贫劳务协作常态化运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稳岗扩岗专项行动……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陆续出台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不断创新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让更多劳动者不仅“好就业”,还“就好业”。
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在全国160个监测城市中,厦门市细分监测领域里的“公共就业”满意度得分90.15分,全国最高。深圳等一些曾经被厦门列为对标的国内先进城市,都纷纷组团到厦取经。今年1-5月,厦门就业工作延续了总体平稳态势,开局良好。
东西劳务协作 “扶贫+用工”两不误
在位于厦门同安的百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车间里,来自甘肃临夏州康乐县的马占云已完全适用工作岗位。来厦门一年多,他就已晋升为组装组的班长了。
来厦之前,马占云在老家以打零工为生,工资收入很低。作为原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去年3月5日,他与妻子马家芳在当地人社部门的推荐下,乘坐包机来到厦门,简单培训后就被安排在组装组。“工厂特别好,一直鼓励我们多学习技能,现在我每月收入都6000多了,比刚来时多了一千多。”马占云高兴地说,他们夫妇俩月收入最高时可以达到1.5万元,由于在工厂花销不大,夫妻俩一年能剩十来万元。“这在我们老家已是小富了,希望以后可以带家人来厦门生活!”他憧憬着在第二故乡创造美好的未来。
类似马占云夫妻俩的经历,到厦门务工已成为临夏州许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铁庄稼”。同在百路达上班的田麻吉、马麻个夫妇,是厂里的第一批临夏帮扶脱贫群体。自2019年3月来厦务工后,夫妇俩不仅见证了企业务工条件越来越好,待遇也是逐步提升,“去年终于把债务还清了,房子也翻新了”。
据悉,自2017年与甘肃省临夏州对口帮扶以来,厦门市就基于企业用工和对口帮扶两促进的理念,开展东西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建立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之间多方配合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缓解厦门企业缺工难题,而且推动东西部劳务输转,实现“扶贫+用工”两不误。特别是去年来,陆续采取了包机、包列、包车等形式,解决疫情期间员工返岗就业问题。
厦门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欧阳昌向说,厦门与临夏州对口帮扶现在已完成脱贫攻坚阶段性任务,但厦门市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把临夏州对口帮扶工作开展成常态对接工作,持续输送人员来厦务工,持续稳定帮扶临夏贫困人员就业,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就业跟踪帮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仅今年,就已有临夏州7539人在厦门稳定就业,其中原建档立卡脱贫人员3018人。用临夏州康乐县县委书记吴国峻的话说,厦门就业已经成为回族员工认可的务工品牌,对口帮扶虽然已经结束,康乐政府和群众坚定地把厦门当作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
“量身订制”岗位 精准就业帮扶
能顾家,每月又能有近3000元(含灵活就业补贴700元)的收入,思明区长青社区46岁的居民李雅英对眼前的生活感到很知足,“离家很近,上班灵活,可以照顾到家庭,关键还能学习到一些专业的技能”。
2015年,为支持丈夫创业,李雅英辞职在家照顾年迈的婆婆和正在上学的孩子。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到她丈夫公司的生意。迫于生活压力,李雅英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就近打工,贴补家用。因为年龄偏大,又无专业技术,她一直未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了解情况后, 社区工作人员对李雅英进行“一对一”帮扶, 针对其个人形象好、气质佳、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等个人优势进行求职指导,先后筛选推荐了营销助理、业务助理、营业员、社群管理等岗位。经过选择和对比,2021年3月,她选择了在火车站的一家玉石店当营业员,工作时间为每周周末两天。
同安区莲花水库水资源保护区失地失海农民叶圳贤,也一样对人社部门帮忙找的公益性岗位很满意。他本来每天起早摸黑,来往于同安的家与岛内的工作地,“骑摩托来回四个小时,还很危险”。在市、区各级人社部门的帮助下,现在他在离家近的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当保安,同安区保安公司发放的工资,加上每个月18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每个月一共可以领取4500元。
实施精准对接帮扶,甚至为就业困难群体“量身订制”岗位,提供兜底保障,是厦门稳就业的一大法宝。据介绍,厦门持续强化政策服务供给,一方面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另一方面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同时对自主创业的困难人群,扩大创业扶持政策受益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延长补贴年限和降低政策享受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厦门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服务,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规范就业信息登记,通过多部门数据比对、线上数据比对、村居走访登记、线下入户核查、动态实名登记,根据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缴交、商事主体登记等情况,进一步优化精准就业帮扶平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用心用情帮扶困难人员,用实际行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认同感。
今年1月份,厦门在全市范围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举办“就业帮扶、真情相助” 4场专场招聘会,集中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等劳动者就业创业。活动期间,全市共向失业人员发放121174条岗位信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25574人。同时,全市已走访未就业人员50410人次,调查到有就业意愿的12395人次,其中有就业意愿且有职业介绍需求的有2719人次,共推荐岗位2673次。
其中,仅长青社区,329名就业困难人员中就有317人实现就业,38名劳动年龄内残疾者有23人实现就业创业,43名劳动年龄内帮教和吸毒人员中33人实现就业,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89人,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就业满意度、就业困难帮扶精准度。
与此同时,厦门还发挥失业保险扩面扩围兜底保障作用,及时落实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临时生活补助,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物价上涨补贴、失业补助金、临时生活补助金,今年来失业保险金支出5亿多元。厦门市还积极探索推行“分类培训”制度,居民就业、企业用工需要什么培训,就办什么班,培训结束前组织相关用工企业、劳务派遣公司到培训班进行推介招聘,尽量实现结业即就业。
立体综合施策 打好就业“组合拳”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很快就收到83.22万元春节稳岗补贴,主要用于改善职工待遇、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等方面。得益于职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实现了第一季度经营业绩的“开门红”。作为出口型高新企业,去年企业的盈利相比2019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企业是就业的源头,企业发展得好,百姓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牢。”厦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疫情压力之下,厦门自去年2月起就连续多次发布各种扶助政策,真金白银用于扶持企业,稳岗稳就业。
把保障居民就业与支持实体经济、扶持企业发展相结合,是厦门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的根本法宝。长期以来,厦门始终从企业用工、引进人才、稳岗援企、技能培训、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减降成本、招商引资等方面立体精准施策,同时支持重点企业用足用好自主招聘、用工调剂、用工方式、工时制度和委托人力资源机构招聘等组合政策,稳住就业岗位基本盘,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新“饭碗”。全市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93255人次,发放补贴人数99818人次、补贴资金近1亿元;兑现援企稳岗补贴政策,共计发放各类补贴补差超4.7亿元。
与此同时,针对厦门在职职工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厦门市把人力资源源头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建设劳务输入基地,加强跨省劳务协作,支持劳务输入基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劳动力资源,给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最高2000元/人标准奖励。今年春节前后,为缓解企业用工需求高峰,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带队组织企业赴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湖南、宁夏等地增建扩建劳务输入基地,引导基地为厦门市重点企业持续用工提供稳劳动力输送保障。
目前,厦门市已在云南、江西、四川等10省25地市设立劳务输入基地共计25个,审核确认逾7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劳务合作运营机构,鼓励其组织当地劳动力来厦求职就业。今年,全市共招工194288人,其中通过劳务输入基地输转约12100人来厦就业。
此外,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特点,厦门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群体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精准施策促精准就业。据介绍,近年来厦门市制定采用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直补企业等财税扶持政策,拓宽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政策创新引领就业创业。
据统计,目前厦门全市登记用工企业20.62万家,比增15.14%;登记在职职工255.42万人,比增9.86%,登记用工企业数量和登记在职职工人数稳步提升。
(来源:新福建 记者 林泽贵 文/图 《新福建》厦门频道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