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无视“一米线”基于何种心理
在T3航站楼防爆安检处,旅客们自觉遵守“一米线”规定。(记者 白斌斌 摄)
对于公共场所常有人不遵守“一米线”,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戴仕梅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国人对秩序与规则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模式。
戴仕梅分析,一些国人争先恐后的心理根深蒂固。比如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车,只要有一条缝,他就要钻进去,本来别人还可以走,他一钻,大家都走不了了。如果不钻进来,看着别人先走,他心里就难受,这并没有涉及现实利益,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反应。
恐惧,对于人的“存在”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戴仕梅认为,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就会让人如惊弓之鸟,滋生非理性思想和行为,缺乏安全感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挤”和“抢”。
此外,从众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戴仕梅分析,中老年人群体中存在更多不能很好遵守“一米线”排队的现象,而年轻人群体相对做得更到位,也是从众心理使然。(记者 白斌斌)
【他山之石】
北京: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经营单位设置“一米线”职责的同时,赋予经营单位对不遵守者劝阻、制止的权利;不听劝阻或者制止无效的,可以拒绝提供服务或者将其劝离。
南京:2020年8月20日起实施的《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要求,公民应当在等候服务时依次排队,保持社交距离。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在相关容易引发人群聚集的场所划出“一米线”等安全间隔线理应成为疫情防控的标配线,间隔排队、间隔参与等操作不仅应成为一种卫生习惯,还应成为一种文明习惯、一种行为规范。
广州: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公民应当尊重社会公德,遵循公共场所文明礼仪,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设置的“一米线”文明引导标识。
杭州:鉴于一年级娃娃对于“一米”缺乏概念,杭州一小学就想出好主意:让孩子们仿照宋代“官帽”样式,制作出有着长长帽翅的“一米帽”,并要求帽翅不能相互触碰。这不仅有效提醒了孩子们保持距离,也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可谓一石二鸟、寓教于乐。(记者 白斌斌 整理)
【记者手记】
“一米线”既是防疫线更是文明线
以往的“一米线”多出现在涉及公民隐私的公共服务窗口,保持距离以保护公民隐私。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一米线”被新增了“防疫”功能。可以说,“一米线”既是疫情防控线,更是社会文明线。
在公共场所,每个人的一小步,累积起来就是防控疫情的一大步,不但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害,更能更好地保护他人,守护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设置好地上的“一米线”、广播循环提示及志愿者劝导这样的“物理隔断”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让“一米线”入心,让敬畏、遵守“一米线”形成全民共识,更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保持疫情防控不松懈。(记者 白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