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1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刘云芳)不久前,刚刚四十出头的张先生在工人体育馆羽毛球场打完球后突然倒地晕厥,呼吸心跳骤停,所幸现场有医护人员进行心脏按压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抢救,才挽回了一命,这场意外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这名幸运的患者完成了手术,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心律失常团队为其植入了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这种新型起搏器植入后将有效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心源性猝死,系福建省首例。
厦心吴智敏护士长是现场抢救张先生的医护之一。她回忆到,当时患者的意识已经丧失,医护人员和体育馆工作人员轮流交替,不间断地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使用AED除颤,避免了悲剧发生。对于已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即使复苏成功,依然属于猝死高危患者,随时随地仍可能再次出现心脏停搏。张先生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但根据他的病史,结合临床资料评估,其再发心脏停搏和猝死风险仍非常大。这次侥幸逃过一劫,但下一次呢?
为此,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厦心团队经缜密评估,决定为其施行省内尚未开展的新技术——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经过约1小时的手术后,厦心起搏团队成功为张先生植入了起搏器,它将24小时监测心电,一旦出现室速室颤等情况,ICD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的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大大降低了猝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