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参加增殖放流活动。
台海网8月18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今天上午,一辆载满黑鲷鱼苗的恒温车缓缓驶入市海洋管理公务码头。这是我市今年第5次举办增殖放流活动,37万余尾黑鲷鱼苗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流入大海。
此次活动是2020年厦门市海洋文化科普活动系列活动之一,系列活动由市海洋发展局主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承办,6月6日“全国放鱼日”在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正式拉开帷幕。系列活动陆续接到市民踊跃报名,已先后在嵩屿码头、琼头海域和刘五店养殖场举办增殖放流及预验收活动,预计今年总共将举办15次增殖放流活动。
“我们倡议:善待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入到增殖放流活动中,支持渔业生态修复工作,用我们的行动呵护生命,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活动现场,志愿者代表宣读倡议书,大家齐声高呼“爱心厦门、增殖放流,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并在活动背景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此次活动特聘专家、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建省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专家组成员曾庆民教授,为志愿者详细介绍增殖放流的工作流程。据介绍,正式放流前,工作人员和专家组成员需先到养殖场预验收,包括采样和送检,海关出具检疫报告确定品种合格后,还需根据放流品种选择合适的放流地点,同时测算选择合适潮时放流。放流当天,邀请专家现场验收苗种质量、规格,并由公证人员见证苗种计数程序等。
大家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提着装满黑鲷鱼苗的小桶,走下台阶将鱼苗倒进滑道,放流入海。随后,志愿者来到公务码头会议室,曾庆民教授为他们上了一堂增殖放流科普理论课。
【链接】
2003年起增殖放流
不乏文昌鱼中国鲎
我市自2003年开展增殖放流以来,主要放流长毛明对虾、中华鲟、文昌鱼和中国鲎等十四个品种。其中,已放流甲壳类种苗429852.397万尾、海水鱼类种苗5123.4万尾、贝类241.33万粒、大型海洋藻类3840公斤,珍稀保护生物类中华鲟818尾、文昌鱼65.92万尾、中国鲎13.67万尾。
近几年,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百公里遇见率明显回升。厦门湾近岸已发现一定数量长毛对虾野生苗,在厦门、东山和金门海域,能捕获小群体的大黄鱼。
今年,厦门计划放流长毛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合计约4亿尾,大黄鱼、黄鳍鲷、黑鲷合计约780万尾。(记者 吴笛 通讯员 许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