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社会民生  >> 正文

青海“拉面匠”在厦门的幸福生活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工人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工人日报报道  5月16日,中午11点半,位于厦门市屿后北路的大胡子拉面馆如往常一般开始忙碌起来,食客们络绎不绝,头戴小白帽的马占海在店里跑堂。

马占海来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家里3个兄弟在厦门打理拉面馆多年。如今,像他这样在厦门打拼的青海籍“拉面匠”不在少数。跨越2500多公里的他们,早已扎根厦门,融入当地。

走出山门 走向厦门

“拉面匠”与厦门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化隆县一名年轻人只身到厦门开办了第一家清真拉面馆,靠早上卖油饼、牛羊杂碎,经营牛肉拉面,年利润5万元。消息传回家乡,“拉面经济”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化隆人的目光,“走出山门,走向厦门”的说法在当地广为人知。

90年代初,已经有20多位化隆县人在厦门开起了拉面馆,随着越来越多的“拉面匠”选择厦门,1998年10月,在厦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依托青海化隆在厦门设立的办事处,青海化隆(厦门)个私工会联合会成立,化隆驻厦办事处主任马成祥当选主席。

21年来,从最初的24户、50名会员,发展到现在490户、1100名工会会员,属于“拉面匠”的工会组织已经覆盖家庭人口34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2450个。

工会助力随迁子女入学

“拉面匠”的生意走上正轨后,不少人选择将家人子女接到厦门,但孩子的上学问题也成了困扰他们的心头事。

得知“拉面匠”子女入学困难,马成祥立足私营工会,向厦门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西北拉面馆少数民族子女申请入学的报告》。随后,20多个孩子就近入学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厦门中山路经营了20多年拉面馆的韩海录一家,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韩师傅是第一批到厦门发展的化隆人,他加入工会后,听说孩子上学问题能解决,便把3个孩子从老家接到了厦门。“孩子们在这里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家出了两个大学生。”韩师傅高兴地告诉记者。

20年来,共有450余名青海籍学生先后享受厦门教育资源,当前,130余名青海籍学生分布在厦门30多所中小学就读。

此外,工会成立21年来,为厦门青海籍“拉面匠”职工就业、权益维护等方面也给予多方支持和帮助,先后协调处理各种纠纷1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坐上“梦想列车” 看厦门七十年发展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网信办主办、新浪厦门承办的《梦想列车——驶过七十年》网上重大主题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反映厦门70年来的发展成就,展现特区人民的拼搏奋斗精神。   这是市委网信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网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之一,也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据介绍,...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6月15日开幕 主会场设在厦门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加深两岸同胞互信,携手共享发展机遇。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将于6月15日至21日举行。目前,已有超过10000名台湾地区民众报名参加海峡论坛,规模超过以往历届。主会场设在厦门,我省相关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将分别举办配套活动,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海峡论坛是由国台办与福建省政府等几十家两岸相关单位和民间团体,于...

厦门一产妇大出血 B型血源库存告急!一百多人献血助其“重生 ”

▲在庹军(左一)的倡议下,爱心人士踊跃为雪黎献血   台海网6月1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毅彬 文/图) 4月12日,那一天让二孩妈妈雪黎(化名)终生难忘,如今却不愿再去想起。从那天开始的20多天里,她一直在鬼门关徘徊。产后大出血,险些让她再也醒不过来。昨日,导报记者再看到...

厦门完成首例机器人手术

闽西南第一例机器人手术在厦完成。机器人手术更安全、更彻底,是“精准微创手术”的代表。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机器人“医生”在手术台上挥舞手臂,人类医生在一旁的操作台指挥。昨天下午,这充满“科幻感”的一幕,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真实上演。这是闽西南首...

“全本土”院线电影为厦门量身定做

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院线电影《爱情对话框》将于6月19日在厦门开机拍摄。知名演员盛一伦、陈雅婷、许梦圆、王禹将加盟拍摄。   据悉,这是一部本土出品、本土题材、本土制作的“全本土”院线电影,计划拍摄一个半月。据该片导演兼编剧张中亮介绍,这是一部为厦门量身定做的IP院线电影,故事架构也是围绕着厦门特质来设定。“虽说是浪漫爱情轻喜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