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13日讯 据工人日报报道 5月16日,中午11点半,位于厦门市屿后北路的大胡子拉面馆如往常一般开始忙碌起来,食客们络绎不绝,头戴小白帽的马占海在店里跑堂。
马占海来自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家里3个兄弟在厦门打理拉面馆多年。如今,像他这样在厦门打拼的青海籍“拉面匠”不在少数。跨越2500多公里的他们,早已扎根厦门,融入当地。
走出山门 走向厦门
“拉面匠”与厦门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化隆县一名年轻人只身到厦门开办了第一家清真拉面馆,靠早上卖油饼、牛羊杂碎,经营牛肉拉面,年利润5万元。消息传回家乡,“拉面经济”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化隆人的目光,“走出山门,走向厦门”的说法在当地广为人知。
90年代初,已经有20多位化隆县人在厦门开起了拉面馆,随着越来越多的“拉面匠”选择厦门,1998年10月,在厦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依托青海化隆在厦门设立的办事处,青海化隆(厦门)个私工会联合会成立,化隆驻厦办事处主任马成祥当选主席。
21年来,从最初的24户、50名会员,发展到现在490户、1100名工会会员,属于“拉面匠”的工会组织已经覆盖家庭人口34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2450个。
工会助力随迁子女入学
“拉面匠”的生意走上正轨后,不少人选择将家人子女接到厦门,但孩子的上学问题也成了困扰他们的心头事。
得知“拉面匠”子女入学困难,马成祥立足私营工会,向厦门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西北拉面馆少数民族子女申请入学的报告》。随后,20多个孩子就近入学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厦门中山路经营了20多年拉面馆的韩海录一家,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韩师傅是第一批到厦门发展的化隆人,他加入工会后,听说孩子上学问题能解决,便把3个孩子从老家接到了厦门。“孩子们在这里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家出了两个大学生。”韩师傅高兴地告诉记者。
20年来,共有450余名青海籍学生先后享受厦门教育资源,当前,130余名青海籍学生分布在厦门30多所中小学就读。
此外,工会成立21年来,为厦门青海籍“拉面匠”职工就业、权益维护等方面也给予多方支持和帮助,先后协调处理各种纠纷1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