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数据仍然亮眼,11日,仅过了3分钟阿里巴巴平台交易额就冲破100亿元人民币。
台海网11月11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今日凌晨,“双11”活动正式开始,据天猫发布数据,活动开始仅3分钟,成交额就突破百亿元;京东、苏宁易购的成交额数据也同样“红火”。不过,消费者对今年的“双11”体验并不是很满意,优惠规则复杂让很多“剁手族”守住了钱包;好不容易弄懂了优惠规则,却还要熬夜等到规定时间点才能抢到“最低价”。不少消费者回归理性,直接表示“双11我们不约”。
发现没便宜多少10点就睡了
昨日白天,就有消费者在朋友圈晒起了“购物车”。有人“购物车”里的商品金额达到几十万元,也有人空空如也,表示“双11我们不约”。
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多数在今年的“双11”活动中购物趋向理性。市民小王从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列清单,考虑实际需要的用品,并将自己心仪的商品先加入购物车做优惠价格对比,并研究复杂的优惠方法。为了能买到最优价格的吸油烟机,小王不得不熬夜到凌晨2点。“付了定金的尾款基本要1点之后才能付,部分商家2点之后!这是逼我修仙啊。”小王说。
“技术控”张先生提前下载了比价软件,研究之后发现,大多数商品并没有便宜多少,于是习惯熬夜的他,昨晚反而10点多钟就睡了。
零点之后的支付高峰期出现的网络拥堵和卡壳现象,也让一部分“剁手族”回归理性。“其实没有特别想买的东西,随便加了几件到购物车,网页卡壳付不了款,想想还是早点睡吧。”市民小刘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服务即将恢复”的截图,就放弃了“剁手”的想法。
市民吐槽“过了假双11”
除了在各大电商平台、品牌商家领取满减券,今年在一些其他消费场景中也常常跳出“抢‘双11’红包”、“领优惠券”的页面。市民李先生就领到不少优惠券,其中一大部分还是他骑ofo小黄车时顺手点进优惠页面领取的。但是到了昨天,他在工作之余浏览了几个电商平台,也没搞懂优惠券要怎么使用。“一堆优惠券一张也用不出去。”他决定不凑“双11”的热闹了。
除了各类复杂的优惠券,今年新出现的“购物津贴”也让消费者一头雾水,款都付了也没弄明白优惠了多少钱。“抢了420元津贴,感觉半毛钱都没有用。”市民张女士昨晚付完款后才发现,花积分抢到的“购物津贴”好像并没有省钱,仔细研究后才发现,仍旧是“满减”的优惠套路,“满400减50”,算下来其实只便宜了一百多元,其他三百左右的津贴根本用不到。
这些复杂的优惠套路遭到消费者吐槽:“过了假的‘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