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几天,一篇题为《对不起,我在电视台混得太差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在电视台工作的作者经常接到朋友的“求助”,如找记者、曝光、电视看不了等,但这些都不是作者能帮的忙,作者却被质疑“是不是混得太差了”。
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可能不了解每个行业背后的规矩,以为“托业内人士走个后门很容易”。本报推出“秉持职业操守增进职业理解”专题策划,听各行业人士感叹职业生涯中不被理解的“人情”小事。
台海网8月1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找校长
“小孩是外地户口,积分不太够,能不能安排安排?”
杨娜(化名)是湖里区一所公办校校长。每年6月开始,她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积分入学的事。
今年6月,杨娜接到一个朋友的“求助”电话,说亲戚的小孩是外地户口,积分也不太够,问杨娜有没有办法“安排安排”。杨娜解释,积分太低,公办校进不了,民办校也不一定能进,还不如回老家就读。但朋友仍“不依不饶”,要杨娜再想想办法。“这朋友也是在学校工作,怎么就忘了规矩呢?”杨娜说,今年的积分入学都已经办理得差不多了,朋友还在打电话让她“安排”。
杨娜回忆,这些年来,她接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有些人听完解释后能理解,但也有人觉得她“不够意思”或者是一直缠着她。每年从6月到开学后的10月,杨娜说她至少要解释几十遍积分入学政策。
为什么帮不了?
积分入学有硬性规定
每个步骤都要遵守
积分入学有硬性政策规定,在厦申请上小学的外来娃,其父母需要满足一定的暂住年限、务工年限和社保等条件。申请积分入学包括注册,登记,核定,公布积分、学位,志愿填报和派位入学等,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孩子上哪所学校,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