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全市
创新推动实践活动出实效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向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整体情况。据悉,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提前谋划、扎实推进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全市各区各部门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厦门亮点频现。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创新。据介绍,各区各部门创新服务群众的方法途径,坚持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有成效,“自选动作”有亮点、有特色。创新,让“我为群众办实事”焕发出新风采,也提升了活动项目实效。
在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的基础上,厦门提出要做到“精准结对、精准报到、精准服务”。目前全市共有15个市属国企分别到15个街道报到,144个市直部门(单位)分别到144个社区报到。全市共有6.5万名在职党员到所在社区报到,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3293个。
在创新推动“爱心厦门”建设上,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仁爱奉献精神,以爱筑城。目前,全市3900个党支部、7800名处级以上干部与11700位残疾人士结对。各区各部门加强对现有5033支志愿服务团队、81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的指导和引导,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在推动帮助农村困难家庭上,创新推出村“两委”结亲帮扶工作机制,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四个区的村“两委”每人至少与本村1户困难户开展“一对一”结亲帮扶。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部完成村“两委”与困难户“一对一”结亲957户。通过“点对点”贴心服务,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关注解决民生保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租配售,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名校跨岛”发展,建成48个教育补短扩容项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实施健康厦门行动计划,提升岛内外医疗服务均衡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障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成投用海沧隧道,全力推动翔安大桥等121个交通大提升项目,提升群众出行便利……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厦落地有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我市走实走深。
思明区
运用“思明方法”
让难事不难好事更好
思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颜跃喜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思明区围绕“五个着力点”“三个聚焦”,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察民情访民意,截至目前,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共梳理生成23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类5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类1个,民生保障类128个,基层治理类74个,改善营商环境类8个,服务台企台商台胞类15个,“厦门特色”实践活动类8个,思明快报已陆续公布2批次,后续还会陆续公布办实事项目。在落实为民办实事过程中,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促工作、谋发展的强大动能。
思明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突出在推进民生工程上出硬招,聚焦破解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空间资源紧张问题,推动市政设施、片区小区提升改造,农贸市场、背街小巷提档升级,生态治理、交通品质提质增效,如结合后江小学项目建设,新建两层地下停车场,新增车位400余个,新建溪岸路34号公共停车场,新增车位30余个;在聚焦民生关注上出实招,关注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建成10个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率先全市设立区级智慧养老平台,为14万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在线咨询响应;在提高服务效能上求实效,着力机制创新和手段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提速办”“简便办”,温暖为民便民“最后一公里”,如开元街道深田社区创新“千百万群众工作法”,打造更具人情味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运用“万家和”调解服务平台,协调解决百家阁小区“物业不收费、水务要停水、商家住户没水用”等棘手问题,获群众认可、央媒点赞。
集美区
弘扬嘉庚精神
推动办实事走“新”走“心”
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颖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美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嘉庚精神,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生活品质”等8个方面重点民生项目及其他惠民利民实事,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区级重点督办项目182个,推动党史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党员教育与为民办事有机结合,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为民办事走“新”走“心”。
创新机制暖人心,集美区以“三结合”为导向,以“四级联动”为抓手,制定区委区政府、区直机关部门及镇(街)、村(居)四级联动责任清单,实行“台账式”管理、“销账式”办结,推行榜单制、争先榜等激励机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以“快、准、实”为目标,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迅速响应解民忧;以文明实践为载体,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力量精准对接社区。
创新渠道聚民心,广泛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问需于民、问策于民,让群众的“金点子”变成优化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升级全市首个疫情防控惠企平台,实现扶持兑现“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16份扶持政策可通过“i企宝”实现线上申报,涉及90个扶持事项、11家审批单位,审核金额达2.5亿元。
创新形式筑同心,聚焦社会和谐、“爱心厦门”建设、文化惠民,组织辖区内14所院校签署“平安大联盟”共建协议书,创新实行校园轮值制度;邀请爱心企业为辖区内残疾人士开展专业电商培训课程,扶持残疾人就业;发行党史学习教育定制地铁卡、面向青少年推出红色研学精品课程等,以红色文化浸润民心,引导广大群众学党史、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