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图为天水鹭花卉园。(记者 张奇辉 摄)
台海网4月1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如火如荼、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农民个个干劲十足……在我市广袤的农村,改革释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立足乡村振兴实际,通过探索合作社新型经营模式、强化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打造乡村振兴动线,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创新1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
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春天的暖阳下,同安区古坑村千日红三角梅产业园里,火红的“同安红”绚烂绽放,一株株三角梅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古坑村成立了同安区满枝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做好土地流转,对外招引三角梅龙头企业千日红公司入驻,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全村三角梅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年产值约2000万元。依托合作社,村民还与企业签订3年3000万元订单回购合作协议,受益于订单式生产,每亩每年可为农户带来约3.5万元收入。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路径,以“国企+合作社+村民合作”的新型经营模式为抓手,指导、推动合作社与国企开展合作,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
比如,同安区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市属国企合作开发乡村旅游,探索“国企示范项目+村集体带动+村民合作入股”的运营模式,仅半年时间就实现盈利。集美区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特色花卉苗木产业。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带、四区、多点”的产业布局。
创新2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动线
推动产业串联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动线建设是我市首创并在全省推广的一项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全市共确定8条乡村振兴动线,分布于岛外各区,每个区各2条,通过串点成线、以线促面,努力把动线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风景线”和产业兴旺的“振兴线”。
全市乡村振兴动线建设工作力求保持原生态,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做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推动集美区许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许溪下庄鱼鳞闸净化湿地工程建设、流域周边农房整治、流域范围内田间管理房整治。做好汀溪镇“隘头村-顶村村”乡村振兴动线建设,以“生态汀溪、探秘海丝”为主题,深入挖掘沿线村庄特色亮点,推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经过打造动线、示范创建,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560万人次,军营村、青礁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古坑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共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
在继续提升原有动线的基础上,今年全市将再打造8条动线,实现“串点连线成片”。
创新3
强化现代农业招商引资
实现产业发展提质扩面
农民要富,乡村要美,产业要先行。高优现代农业企业的引进是我市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我市突出招大引强,紧盯高能级企业,推动夏商新希望现代农业产业链、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新零售项目、厦金海域综合观测平台项目(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6个现代农业项目落地,首农集团区域总部、厦门山林水环境工程、象屿香山乡苑等3个现代农业高能级项目也在洽谈中。
目前,全市共有现代农业招商项目289个,计划总投资394.66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92个,落地率达66.4%。通过招商引资、引才引智,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农业全产业链。2020年我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021亿元,同比增长10.9%,成为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