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援建的临夏州广河县特色食品扶贫车间。(记者 黄嵘 摄)
台海网10月1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寒露节气,正值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
山势巍峨、群峰突起的太子山下,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狼土泉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里,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随着天气转冷,今年的赤松茸出菇已接近尾声,但今年才开始尝试种植赤松茸的当地农户已经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通过厦门市与临夏州的产业扶贫东西部协作,和政县今年首次引入赤松茸产业,进行大田种植。种惯了小麦、油菜、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当地农户的收入从过去每亩五六百元,一下子跃升至每亩3万多元。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即将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好憧憬即将全面变成现实。
厦门,作为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在改革开放壮阔历程中烙刻下鲜明的“中国之治”印记,也在摆脱贫困这个艰巨而宏观的世界性课题中提交了一份亮眼的样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厦门力量。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和福建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走向富裕路的经验和做法,历届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四个字“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动员体系,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的甘肃临夏州,天山山麓的新疆吉木萨尔县,青藏高原茶马古道旁的西藏左贡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的宁夏固原市……厦门与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谱写了勠力同心、共同追梦的时代壮歌,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力量。
责任和使命激发了一个个梦想,奋斗与超越催生了一个个奇迹。
从2017年起,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年度考核中,厦门连续三年获得“好”的等次,并排名前列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扬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全链条”的扶贫思路
发挥政府“有形大手”、市场“无形利手”和社会“多元能手”等各自作用和叠加效应,强化“造血”功能
仲秋的清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先锋乡阴云密布、寒意如浸。但这里5000多亩的高原蔬菜种植基地内却是一片火热的丰收景象。基地迎来今年最后一茬收获:西蓝花、甘蓝、土豆、芥蓝等当季品种长势喜人。
先锋乡徐马村六社村民唐尕兰和百余名工友们正在地里忙碌,他们把成熟的蔬菜采摘下来,送到基地的生产加工扶贫车间清理、装箱。
忙活一上午,已年过五旬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尕兰可以挣到80元到90元,中午还可以在基地食堂吃一顿免费的午餐。
这些蔬菜要在车间的低温仓库里住上一天,第二天早上搭乘冷链物流车赶赴厦门。34个小时后,跑完2500多公里的路程,这些高原蔬菜就能抵达厦门。
冷链运输的蔬菜到厦门时还新鲜得像刚采摘下来一样,菜叶嫩得可以掐出水。它们早已被厦门的酒店、企业食堂、生鲜加工企业预订一空,很快就会被做成美味的菜肴端上餐桌。
位于临夏县先锋乡的这个高原蔬菜基地是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今年投资建设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它通过种植甘蓝、西蓝花、红叶莴笋、西芹等十多个优质高原蔬菜品种,带动了当地4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实现年增收约3万元。
这样的农业扶贫项目,在临夏州并非只有一家——和政县赤松茸生产加工扶贫车间、东乡县和康乐县的香菇扶贫车间、夏商集团在临夏建立的4000亩“飞地菜园”……这些都是厦门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力量参与”,整合了生产链、供应链和渠道链的全链条的产业项目,数以百计的项目,实实在在带动了当地农民稳定增收。
“当下脱得贫、中期保得住、长期能致富”。
不仅是甘肃临夏,在厦门对口支援的地区,这样的产业项目还有很多。
今年6月,厦门援藏工作队引进的西藏成功红集团天基酒庄正式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灌装生产,同时,该公司收购中林卡万亩葡萄基地,这意味着左贡县葡萄产业全产业链全面完成。左贡县3个乡镇今年又扩大种植面积946亩,今年受益群众将达1000多户,为左贡县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厦门援宁工作队今年利用闽宁协作资金建设“矮砧苹果”示范种植基地,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建成后每年可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50个、临时就业岗位500个,园区年收入可达3600万元以上。
有些历史性时刻,需要把时间的镜头拉得更长,才能看清波澜起伏。
王向辉2010年任厦门市对口支援处处长。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队赴临夏考察时看到的情景。“那里山高沟深,无论是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比较恶劣。”最初的印象让王向辉和队员心中发凉,但一番深入调研后,他们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当地虽然自然条件恶劣、工业基础薄弱,但特色农产品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根据调研情况,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厦门市委市政府初步确定了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帮助临夏走出困局的路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不仅输资金、上项目、给技术、送人才,更注重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厦门在对口帮扶和扶贫协作中形成的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产业扶贫厦门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秉持了“全链条式”的扶贫思路。
除了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厦门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积极开展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拓宽“特色产业”销售渠道、加强贫困户产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充分调动贫困户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流程、全链条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从各方面有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
政府“有形大手”、市场“无形利手”和社会“多元能手”等各自作用和叠加效应的“全链条”,一头甜了贫困地区,另一头甜了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