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线雕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记者 姚凡 摄,资料图片)
吕厝送王船。(资料图片)
台海网4月1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这么多年来,闽南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个大问题,便是保护对象和范围的界定不明晰。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保护,可能又会陷入宽泛中,很难落到实处。
下周将进入四审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草案)》),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名录制度,这样在具体保护中能够对象明确,“有的放矢”。
不过,到底哪些项目应该列入名录,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学者、市民争论的焦点。“活得挺好的”沙茶面小吃、博饼习俗,已转危为机的漆线雕、珠光青瓷,还要不要列入保护名录?是不是濒危的项目都要列入?
当然,争论中也有共识,列入保护名录的必须是有价值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可以是历史、文学,也可以是艺术、科学价值,并且,不同闽南文化项目有不同特点,需要针对每个不同项目制定不同保护传承的措施,在创新发展、合理利用中找到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古早味小吃的故事 濒危的“荷仁豆” VS 网红沙茶面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启五,曾经发过一篇博文《厦门最濒危的古早味》,为幽香软烂的“荷仁豆”鼓与呼。“早年,厦门大街小巷每早都能听到的吆喝:‘来买呼仁豆哦!’已经听不到了,会做的人也快没了。如果没人承接下去,就会完全成为历史的记忆。现实不会再有这香喷喷的古早味了!”
老厦门人李拔元,兴致勃勃地与郑启五一起为荷仁豆“这款风雨飘摇的古早味”发出呼声。这种闽南小吃,据他们观察,“买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为什么这么香的古早味几乎没人做了?摆摊老人说,价格上不去赚不到,而且还得懂门道才能做得出那松软咸淡来,年轻人不肯学,他自己也想收手不做了。
同样是古早味小吃,网红沙茶面却“活得很好”,不仅名声响亮,街头巷尾也总能看到沙茶面小店。不管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总爱窜进不起眼的街巷里,去找一碗地道浓郁的沙茶面。
几十年来,沙茶面已成为厦门的老字号,形成吴再添、月华、四里、黑糖、月美等一批沙茶面品牌,每个品牌都有一些特别之处。美食博主吴琼对厦门市面上“叫好又叫座”的沙茶面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很多品牌经营了几十年,并不是一成不变,“在遵循老配方、保留传统口味的同时,还有进行创新和改良,比如研发新款推出沙茶面火锅,把之前凭经验的制作标准化,店面进行改造迎合年轻人审美。”
“并非大家口味变了,不好那一口了。”在吴琼看来,“荷仁豆”的濒危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地化的个性没有被很好地表达出来”。“有的产品,很好地表现了闽南特色,即便没有批量生产或者标准化制作,市民游客也趋之若鹜。这种在地化的表达,可以通过产品本身,也可以通过它的外包装或者店主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