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9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昨日在厦门闭幕。大会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发起并主办,厦门大学承办,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惟一的将本领域各分支学科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中交流的全国性学术大会,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悟空”号首席科学家获奖
在2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和技术奖公布。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常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张学军研究员分获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和技术奖。
据介绍,常进是“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首席科学家,“悟空”号众多“师父”中的一位。他长期致力于空间天文探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提出高能电子和伽玛射线探测新方法并应用于国际计划和我国的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号。
“悟空”号于2015年升空,并已成功运行了4年,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TeV电子宇宙射线能谱。一般来说,卫星设计寿命是3年。常进说,到目前为止,“悟空”还没有出现大问题,希望它健康工作5年,当然,更希望它“万万岁”。
6位院士专家到学校开讲座
在开幕式上揭开面纱的另一个奖项是2019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郑飞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永华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国主研究员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徐卫明研究员,分别获得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2019年度赵九章科学奖。
本次会议期间还安排了航天成果展览、科普专场、主题音乐会等丰富的科普文化活动。其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中国探月工程一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空间科学大数据专家郭华东院士,以及载人航天专家李莹辉研究员,空间科学专家张双南研究员、舒嵘研究员6位专家学者到厦门大学、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和演武小学作了6场精彩的科普报告。
“慧眼”卫星观测成果发布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科研团队利用“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Insight-HXMT)卫星对黑洞、中子星X射线双星进行系列高精度、高频度定点观测,所取得的一批阶段性重要成果。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进行系列观测,将对黑洞系统准周期振荡现象研究的能量上限从30keV(千电子伏特)提高到100keV,开启了研究黑洞系统的新窗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卢方军说,宇宙中存在由黑洞或中子星与一个正常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正常恒星的物质在强引力作用下落向黑洞或中子星,形成围绕黑洞和中子星高速转动的吸积盘,并发出强烈的X射线辐射。“慧眼”首次观测到中子星X射线双星在流强位于特定值时吸积盘状态的突然变化,验证了光的辐射压导致吸积盘结构突变这一已提出近半个世纪的理论。
“慧眼”于2017年6月1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已在轨运行两年多,开展各类观测1000余次,获得科学数据29Tb,成功监测了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电磁对应体,完成了脉冲星导航实验。(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欧阳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