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冬日时节,天蓝水碧。从高处俯瞰园博苑,主展岛、闽台岛、教育岛、温泉岛、海洋岛等展岛星罗棋布、绿意盎然,一幅“园在水中,水在园中”的优美画卷徐徐铺开。漫步园中,欣赏落羽杉火红的身姿,感受鸟语花香的诗意,遥可看万鸟齐飞,近可观鱼翔浅底,可谓“虽为人作,宛如天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市政园林局的领导下,园博苑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强园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资源,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爱护自然的绝佳去处,同时也成为鸟类、鱼类等动植物栖息天堂。
【建设】
乘着跨岛发展东风 从“烂泥滩”到“水上大观园”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到厦门调研,指出厦门的发展瓶颈,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其中一个为: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要实现跨岛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要先行。如果环境很差,就没有人气,更没有活力。”厦门市原副市长潘世建一边向记者展示历史照片,一边回忆,那时候的杏林湾,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鱼池、虾池,经周边居民几十年的围湾造地、无序养殖,水体发黑发臭,成为“烂泥滩”“臭水湾”,同时也导致杏林湾库容不断减小,蓄洪防洪能力降低,危及周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5年,厦门成功获得第六届园博会的举办权。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推动跨岛发展,将园博会选址在集美杏林湾中洲岛,使“园”和“水”紧密结合,体现了厦门城市特色,并与城市发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和谐共存、传承发展”这一主题贯穿了厦门园博苑规划、建设、运作的全过程。在园博苑建设前,有关部门先对各种鸟类、鱼类等动植物进行深度调查,对杏林湾区域内水质和水生物现状取样,保证开发建设时,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园博苑还将大自然文明和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充分融合在一起。园博苑月光环,以其皎洁如玉的外观、优美的造型,生动地营造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园博苑中华教育园是中国第一座以中华教育命名的园区, 21位古今教育家雕像让人感受到中华教育的厚重历史。覃思桥、蕴珍桥、迁想桥……园博苑15座桥梁形态各异,展现了古今中外经典桥型。
2007年,第六届园博会成功举办,一座融生态、景观、休闲、文化、艺术为一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大观园”惊艳世人。
在潘世建看来,厦门园博苑不仅仅是一座供人游玩的公园,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新城发展的基础,指引了人们对于新城未来的信心。园博苑建成开放后,周边的集美新城、集美高教区、软件园三期等相继拔地而起,有力地促进了跨岛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岛内外一体化的步伐。
“厦门城市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源于厦门人发自内心对这座城市之爱、对大自然的理解,园博苑就是这样一个典范。”潘世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