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为期7天的“手创青村”集美区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创作工作营落下帷幕,顺利结营。45位两岸青年同生活、共创作,联手为集美打造4个村居升级创作。
当日上午,工作营结营仪式在集美大社隆重举行。集美区台港澳办主任陈贤玲、集美团区委书记张晓蕾、集美乡村振兴办副主任黄建平、台商协会集美区总干事陈素敏、欣立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程祥超、杏滨街道四级调研员郑荣华、集美街道党工委委员胡加福等领导及嘉宾出席结营仪式。
导报记者 李立宇 通讯员 陈文婕/文 李立宇 集美区/图
7天设计4个村居标的物
本次工作营的成员,包括来自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两岸大学生。营员们分为大社、二农、城内和山后张4个组别。
从10月25日持续到31日,经过7天的创作,两岸青年在导师带领下,集中作业,独立创作,携手进行社区营造、文旅文创、空间设计、研学旅行及新媒体等领域的营造,并进一步提升创作成果的创新性、地域性、市场性和示范性,形成“工作营”产业经济新模式:
集美大社被打造为“两岸融合美好生活社区”
后溪镇后溪村被打造为“两岸融合艺文生活社区”
后溪镇二农社区被打造为“两岸融合乡村研学范本社区”
杏滨街道山后张社被打造为“闽南文化儿童演绎场”
4个组别现场汇报:
汇报后的精彩表演
本次研学工作营结束后,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将带领在集创业的台青团队,继续进行创作衔接,促成4个村居实现成果落地,实现乡创目标。
“咱来办桌”展现同根同源文化
作为本次工作营创作标的之一,31日下午,“咱来办桌”在集美大社举行,成为大社一道靓丽的风景。
15种“咱来办桌”集中亮相的美食,包括三喜轻食、月半多事轻食、阿伟榕树大排档、联生老店、大社沙茶面、叶太甜品,旨在重现“闽南习俗”、“村落文化”、再现“邻里和睦”的生活状态,为两岸青年的交流提供新的形式和内容。
除了美食,还有两岸青年准备的《电音三太子》、热辣街舞、《欢喜就好》等闽南语经典歌曲等特别表演,让在地居民与游客朋友同时享受美食与欢乐。
此次启动的“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尝试为两岸交流和互动开辟一个空间和方式,以策划方案加之实际看得见的成果呈现创作成果。未来集美区还将围绕社区营造(2.0版)和城市创生(3.0版)进行升级,希望将这3个不同维度层级的创作运用到生活中,参与到城市人文旅游,研学教育,传统市场改造,公共艺术等领域。
携手两岸,共同思考厦门城市创意生活之未来发展,共创美丽家园。
两岸青年研学交流再突破
本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作工作营由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指导,中共集美区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共青团集美区委员会主办,集美文教区管委会、后溪镇政府、集美街道办事处、杏滨街道办事处、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协办,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厦门市集美区欣立社工服务中心承办。
本次工作营是在前4次工作营经验基础上的一次突破。集美区台港澳办、团区委,携手乡村振兴办、文教区管委会及众高校,引导两岸创业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搭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展示和文化交流平台,联合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欣立社工和台青创企业,旨在通过组织青年集中创作的形式,激励两岸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以研学交流方式进一步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共创美丽乡村,把集美区打造成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乐土。
相关背景
自2018年起,工作营的发起和承办单位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以“集美研学记忆”“地方创生”等为主题,整合集美区两岸研学及文教资源,携手两岸青年融入在地,共创共生,前4场活动已吸引91名两岸青年参加。新颖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创新的作品、专业的评审,得到了历届两岸师生的一致好评。这种以实际标的物为创作标题,以导师带团队的方式集中式产出,让青年的梦想从纸上走进现实,走进社区老百姓的身边,真正实现了两岸融合,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