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实习生 王淑荣/文 常海军/图)下午三点,室外微风卷着滚滚热浪。殿前街道兴园社区垃圾分类专管员张淯柏,在室内通过一面电脑屏幕,就实现了兴园社区12个投放点在非督导时间的监督和管理。
这是殿前街道在垃圾分类上的创新探索,将垃圾分类监管由过去的分时段变成了全天候。
据了解,在“下沉式”党建的引领下,殿前街道针对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的盲点和痛点,在兴园社区创采用垃圾分类监管新方式,引入基于视频监控分析的“人脸识别”技术,为非督导时间的垃圾分类找到有力抓手,起到了24小时无人值守的监督作用,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投入,同时提高了垃圾分类准确率,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添砖加瓦。
1
盲区变“聪明”非督导时间也不用担心
张淯柏,是殿前街道兴园社区的一名垃圾分类专管员,在过去三年多的垃圾分类监管工作中,他每天需要定时到5个投放点巡查,厦门的三伏天,一圈走下来一个多小时,衣服从里岛外都会湿透。
“辛苦点倒还好,但监管效果达不到要求,常常让人很头疼。”张淯柏说,因为他们是巡查,没办法一直在投放点监管,对于那些垃圾分类“差生”,只能碰运气,看到了现场督导一下,没看到的就错过了,效率比较低。
现在,张淯柏还是会每天去投放点巡查,但再也没了以前的焦虑,因为在办公室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不仅可以实时看到投放点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督导“差生”,还能更有效地管理垃圾分类督导员。
这样的变化,在于殿前街道兴园社区引进了智能监控系统,对垃圾分类非督导时间的监管做了极大的补充。
张淯柏介绍,这个智能监控系统很“聪明”,通过智能人体检测算法,可实现人员出现在指定垃圾投放区域时进行时间标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标记的时间,精准找到对应的垃圾投放监控录像。
“比如你发现一袋混投垃圾,出现在上午10点到下午1点这个时间内,怎么办?传统监控就是坐在电脑前,一秒一秒的找,但现在我们从监控系统中找这3个小时内出现在这个点位的一个个节点,根据垃圾的袋子和大小找到垃圾的主人,精准监控精准督导,非督导时间也不用担心。”
2
难点变亮点 人脸识别提升监管有效性
垃圾分类工作,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关系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创新,殿前街道在党建的引领下,一直想在先走在前。
殿前街道兴园社区,共有8个小区,设置13个垃圾分类点,3名管理员和18名督导员、10名骨干志愿者,大家共同共同负责这些点位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虽然人员都是标准配备,但对于居住人口13000多人的社区来说,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不仅如此,和大多数社区一样,管理员需要定时到负责管理的点位巡查,督导员和志愿者也是分时段在点位督导,虽然成绩亮眼,但常常是“督导时间一百分,非督导时间一团糟”,怎样提升非督导时间的垃圾分类督导水平,成了管理者的一大难题。
如今,通过上述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24小时监督管理,大大提高非督导时间垃圾分类质量,做到了督导时间之外的有效监管。
吴文河是兴园社区的副主任,主要负责市容卫生工作。他告诉导报记者,今年5月份开始,他们在小区的12个点位自拉光纤,引进智能监控系统,一个月前正式投用,已经显现出明显优势。“比如兴园雅苑一住户图方便混投垃圾,管理员通过智能监控的人脸识别系统,找到了混投垃圾的那张脸,根据物业和管理员的指认,当天就顺利找到了这位居民,晚上拿着证据上门宣导,效果十分突出。”吴文河说,这个系统将人脸和垃圾“对上号”,实现非督导时间垃圾分类的精准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