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24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一流的业绩。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走在杏林纺织西路上,一些老厂房的墙上还保留着这些颇有年代感的标语。它们是杏林工业区最早的“见证者”,默默地看着这片土地从小乡村变身为厦门主要工业区。
以前,厦门糖厂甘蔗吊卸的场景。 (资料图)
杏林工业区里的旧厂房,至今仍保留着。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杏林,经济发达,宜居宜业。林志杰摄
杏林工业区对很多厦门人来说,是青春奋斗梦开始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厦门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厦门纺织厂、厦门糖厂、厦门电厂、厦门纯碱厂等十几家省、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曾落户于此,杏林迅速成为厦门现代工业的重要基地。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很快成为当时年轻人追逐的“明星之地”,全国各地的人才来到杏林大展宏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1989年,杏林再次“华丽转身”,成为厦门最早的台商投资区之一。三十而立,如今的杏林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大飞跃,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农村一步步建起工业基础
蜿蜒的集杏海堤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杏林湾上,奔驰在海堤上的列车,更像一条腾龙穿越两岸稻田、菜园、甘蔗地。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厦门郊区杏林人民公社的景象:一个小乡村。
“工业必须后移,杏林成为首选地。”随着一份文件的到来,杏林迎来首次大变身。这是1958年的夏天,杏林被划为厦门市新兴工业区。同年10月,工业区内建起全省第一家纺织厂———厦门棉纺织印染厂。这个因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提议而建的纺织厂,一度解决了福建人民的穿衣问题。随后,厦门糖厂、厦门化纤厂、厦门玻璃厂、厦门电厂等十几家省、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纷纷落地,杏林逐渐建立起纺织、化工、建材、冶炼等现代工业基础。
然而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时,杏林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企业也常抱怨。时任杏林区委书记的郑德发介绍,杏林发电厂(后更名为“厦门电厂”)是创建杏林工业区时开建的,但是由于辖区内企业众多,到了1965年,用电已严重超负荷。当时,电力不足成为企业生产的一大头疼问题。为保障用电,扩建迫在眉睫。
在《集美寻珍》一书中,郑德发讲述了杏林工业区集中供气、节能减排的创举。1986年,郑老与领导班子到西滨村走访,村民们向他哭诉“空气污染严重”。不仅化肥厂,当时杏林工业区的工厂供热、供气都是自发燃煤,分炉供应,空气污染严重。
面对群众的投诉,区里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他们欣喜地发现,有一种外国先进技术可借鉴,即在工业区内建设集中供热站,拆除周边工厂小锅炉。这项举措不仅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之举,还为厦门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