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一视同仁
林巧稚回国后不久,日本占领了协和医院,她被迫走出协和,自己开办了诊所,继续为百姓看病。无论是在协和这样的大医院,还是在四合院的诊所,她看病从来不分贫富、贵贱,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农村妇女,她都一视同仁。她说,“在我心里,大家都是一样的。”
亲手接生5万多名孩子
林巧稚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却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孩子,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她说,生平最爱听的,就是婴儿出生后的啼哭。林巧稚晚年病魔缠身,在生命垂危的昏迷中,她还时常幻觉着接生和手术的场景……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资料图)
林巧稚
台海网7月2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她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女院士,是中国妇产科学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虽终身未嫁,却努力为期待下一代的女性寻找希望,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勤奋开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喊着:“快!拿产钳来!”
她就是鼓浪屿的女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妇产科专家及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开拓者林巧稚。
她
在考试时急救晕倒考生
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是位不折不扣的“鼓浪屿的女儿”。
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从此投身中国现代妇产科学。
1921年7月下旬,林巧稚在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美国教会开办)入学考试时,突然被监考的美国教师请出考场,原来,隔壁考场,与林巧稚一起从鼓浪屿来考试的同伴余琼英突发中暑晕倒了。
林巧稚见状,迅速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抬到阴凉处,解开余琼英的旗袍领口,往她的额头敷上湿毛巾……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敏捷地处理完这起突发事件,等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当时共150名考生,录取25名,因为连试卷都没答完,林巧稚自己对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了,已做好来年再考的准备,一个月后,她却惊喜地收到录取通知书!
原来,正是她在考场上毫不犹豫救人的表现被老师们看中,认为她的行为正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当时,中国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是英国、美国和法国的三到五倍。那时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回。入学后,林巧稚最终选择了当时协和的医学生们最不愿从事也最看不起的妇产科,林巧稚的这一选择同时还挑战了女性不能当外科医生、不能持刀的医学传统。
正是林巧稚的这一关键人生选择,让她成为了推动新中国妇产科建设的关键人物。
她
看病从来不分贫富贵贱
入学后,等待林巧稚的是三年预科、五年本科的八年学业长跑,到毕业时,入学时有25人的班级,只剩16人坚持到最后。以超人毅力完成学业的林巧稚独占鳌头,赢得学校授予的最高荣誉文海奖学金。按规定,这份荣誉,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能领取,而且是以五年本科学习的积累表现为标准。
毕业后,林巧稚顺利进入协和医院妇产科实习。之后,她先后赴英国妇产医院、曼彻斯特医院进修,赴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是美国人开的医院,却聘用一位中国籍女性做妇科主任。由此可见,林巧稚的医术水平之高。
林巧稚回国后不久,日本占领了协和医院,她被迫走出协和,自己开办了诊所,继续为百姓看病。无论是在协和这样的大医院,还是在四合院的诊所,她看病从来不分贫富、贵贱,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农村妇女,她都一视同仁。她说,“在我心里,大家都是一样的。”
1948年,她再回协和医院,以后一直没有离开。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林巧稚在新中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她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作了初步探讨,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1978年12月,她和楚图南率领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时患脑血栓,回国后便长卧病榻,一病不起。林巧稚不顾病魔缠身,仍抱病和学生们通力合作,经过4年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她虽身患重病不能行动,仍在病床上日夜筹划着成立妇产科研究所,时刻惦记着她的临床医疗工作。她在临终前还一再嘱咐把她的遗体献给国家作医学研究。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终年82岁。
按照林巧稚生前的遗愿,她的骨灰,撒在她的出生地——鼓浪屿的大海之中。1983年,鼓浪屿建起毓园,即林巧稚纪念馆。
她
爱每一个新生的生命
林巧稚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却亲手接生5万多名孩子,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她爱每一个新生的生命,会在每个孩子的出生证上,用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她说,生平最爱听的,就是婴儿出生后的啼哭。林巧稚晚年病魔缠身,在生命垂危的昏迷中,她还时常幻觉着接生和手术的场景……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1990年10月,邮电部发行以她为题材的纪念邮票,卫生部在人民大会堂就邮票的发行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2009年9月14日,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有人评价,林巧稚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人类文明史中,林巧稚永远是一个灯塔,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