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2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 洪恒亮/文 陶小莫/漫画)在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其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均无从得知,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遇到这种情况,法官怎么办?近日,集美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无名氏”盗窃案,最终一审判处聋哑被告“无名氏”有期徒刑8个月20日,并处罚金1000元。
涉嫌盗窃 “无名氏”被告上法庭
去年12月底,集美区灌口镇居民阿美发现自己停放在家门口的一辆电动车不见了,于是报警。
警方根据案发地点的监控录像,发现阿美的车子系被两男子所盗。根据监控掌握的相貌特征,经过走访,警方将这两名男子抓获归案。
侦查过程中,警方了解到其中一名男子是聋哑人,而且是文盲,到案后对自己的身份一问三不知,于是便将其称为“无名氏”。
经查,除上述盗窃案外,这个“无名氏”还和同伙刘某涉嫌盗窃了一辆电动车。刘某是重庆奉节人,今年42岁,除与“无名氏”合伙盗窃外,还涉嫌两起电动车盗窃案。在监控视频等证据面前,“无名氏”及刘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据刘某供述,其于去年3月在海沧认识了“无名氏”,由于没有工作,交不起房租,便和“无名氏”一起到集美灌口流浪。后因没钱吃饭,便去偷车卖钱。刘某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无名氏”的个人信息。
因“无名氏”系聋哑人,案件进入到审理阶段后,集美法院特地请来一位手语翻译,保证“无名氏”在诉讼全过程都能跟办案人员交流,并发表意见。
骨龄鉴定 定罪量刑有了依据
庭审中,对于姓名、籍贯、年龄等个人信息,“无名氏”均表示记不得,但他表示,愿意认罪认罚。
虽然有证据证明“无名氏”犯罪,且其已经认罪,但因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在量刑上有差别,所以在不确定其年龄的情况下无法准确量刑。为此,警方对“无名氏”进行了骨龄鉴定,推断其年龄大于20岁。
近日,集美法院经审理认为,刘某和“无名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单独或共同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其中刘某参与盗窃四次,价值7888元,“无名氏”参与盗窃二次,价值5243元,二被告人行为均已构成盗窃罪。二人归案后均如实供述罪行,且“无名氏”犯罪时系又聋又哑人,对二被告人依法均可以从轻处罚。
因此,集美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刘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25日,并处罚金1000元;同时认定被告“无名氏”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20日,并处罚金1000元。
法官说法
“无名氏”犯罪也难逃制裁
法官分析说,在穷尽调查取证手段仍无法查证被告人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只要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被告人以无名氏判决,符合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同时也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避免一些已经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因被告人身份问题无限期拖延,致使犯罪分子逃脱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