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 >> 国际  >> 正文

战火掩不住书香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在也门、加沙地带和叙利亚走访了学校、书店和古籍修复工作室,感受到战争的硝烟没有阻挡住人们对读书的坚持、对文化的传承、对发展的渴望。

  在也门伊卜省的“废墟学校”,学生们靠手抄教材坚持学习;在加沙地带,当地爱书者和海外热心人士的捐赠让一家在巴以冲突中被炸毁的书店得以重生;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修复师在古籍修复台边忙碌,用千年古籍传承历史。

  “废墟学校”的坚守

  “我们全校近100个学生只有一本教材,老师把教材内容写在黑板上,我们抄下来学习。”阿什拉夫·纳贾尔告诉记者。

  他所在的舒哈达-瓦赫达学校位于也门西部伊卜省,唯一的教学楼在2015年一次空袭中被炸毁。没有门窗,没有桌椅,只有钢筋裸露在墙体之外。

  6年多来,阿什拉夫和其他近百名学生就在这座“废墟学校”里手抄教材坚持上课。

  阿里夫·沙米是校长兼老师。他告诉记者,学生们每月总共凑上约2万也门里亚尔(约40美元)来维持学校运营,但由于公共资金被切断,学校仍举步维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也门约三分之二的教师在四年多时间里没有获得正常工资,约400万也门青少年面临教育中断或辍学风险。

  尽管如此,阿里夫·沙米选择留下来,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责任。孩子是我们国家的希望,读书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学生易卜拉欣·穆尼尔说:“我希望我们能像其他国家的孩子们那样读书学习,拥有属于自己的课本,长大成为医生或者工程师。”

  老书店的重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封锁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够出国感受其他文化,”生活在加沙地带的苏阿德·穆拉尼赫告诉记者,“萨米尔·曼苏尔书店是一处宝藏,它让我闻到书香,感受到更广阔的世界。”

  穆拉尼赫说的书店,是加沙人萨米尔·曼苏尔在20多年前创办的,是加沙地带最早的书店之一,在2021年5月18日的轰炸中被摧毁。

  店主曼苏尔回忆说,两枚导弹将书店所在的五层大楼夷为平地。当时,书店内有藏书约10万册,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0万美元。

  书店的“消失”让曼苏尔心痛不已,也牵动了不少巴勒斯坦读者和海外热心人士的心。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捐款和捐书倡议,共募得款项约25万美元、各类书籍10万册。

  今年2月,书店“回来了”。书店公共关系负责人希琳·欧卡告诉记者,在原址附近重建开业的新店共两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各类书籍约40万册。“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书店,更为加沙地带爱书人提供一个阅读空间。”

  阿克巴尔·朱马是4个孩子的母亲,她每周都会带孩子来书店。“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空间,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沉浸在电子游戏中。”

  曼苏尔欣慰地看着读者在书店进进出出,这位自称“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中年人坚信,“将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巴勒斯坦才有未来”。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他在战火中、在经济困境中,始终将书店坚守下去。

  千年古籍的传承

  在大马士革老城一间工作室里,年近50岁的拉贾·拉杰哈在锃亮的桌板前专注地修复一张破损的古籍纸张。停电在能源短缺的叙利亚已成常态,她想趁来电的功夫多干些活。

  “古籍将旧时光带到我面前,并在我手中重焕生机。”这是拉杰哈对古籍修复工作的感受。

  近20年来,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叙利亚修复了文学、哲学等不同门类的200多本古籍。一些古书有上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受潮、虫蛀,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

  拉杰哈向记者详细讲解了古籍修复过程:首先清理要修复的纸张,有时要将其浸泡在溶液中;评估破损程度;接着用特制材料给“千疮百孔”的纸张“打补丁”,填补“丢失”的文字;最后装订、加固和美化,力求让古籍恢复到最接近原本样貌的状态。

  叙利亚危机2011年爆发以来,不时发生炮火袭击,但比起自身安危,拉杰哈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不让古籍遭受损毁。为此,她甚至顶着炮火转移了一批珍贵书籍。

  近年来,团队同事纷纷出国避难或寻求更好的发展,只有她仍在坚守。拉杰哈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叙利亚年轻人。她说,自己不会离开祖国,因为这里有她的根,有她热爱的历史和文明。

  “如果我们都离开了,历史由谁来传承?”拉杰哈说。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尚 李碧念 郑一晗;参与记者:李芮、柳伟建、汪健)

相关新闻
联播+|习近平的书单

联播+ 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 “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无论在条件艰苦的知青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工作时光,习近平都挤时间读书学习。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去学,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大有深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

让阅读陪伴孩子成长、塑造未来人格——记在黎学校就读的叙利亚难民子女

13岁的韦扬·易卜拉欣喜欢阅读英文故事,沉浸其中可以让她忘掉战争和背井离乡带来的艰辛。   16岁的迪兰·易卜拉欣喜欢涉猎生命、科学、动植物等方面的书籍,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医生,救死扶伤。   17岁的哈拉·贾比尔最喜欢数学,享受找到新的解题技巧的快乐。   11岁的巴芬妮·哈达德喜欢读《哈利·波特》,渴望了解新鲜事物……   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叙利...

“书是水,我是鱼”——访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组图】

4月19日,沈燮元在办公室对《士礼居题跋》书稿进行二校。   南京图书馆五楼,古籍编目办公室。年近百岁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临窗而坐,桌上摆满清代藏书家黄丕烈题跋的各版抄本。比对考证,查漏补缺,将错处用修正液涂去,再用红笔仔细标注,沈老先生埋头对苦心编纂数十年的...

公益阅读照亮未来【组图】

4月22日,视障者王玉凤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借助台式电子助视器读书。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开展“黑眼睛看未来”活动,通过爱心志愿者助盲阅读、视障阅读设备体验、盲文翻译刻印等服务,帮助视障者实现无障碍阅读,共享读书的乐趣。   新华社记者 冯开...

重磅微视频丨读书之美

也许我看不懂 也许我看不清 也许我看不见 我 只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阅读 让我站在一个支点 望时空 瞰世界 在那里 我看懂了万物生灵的起源陨落 看清了上下五千年的风云变幻 看见了闪耀着光芒的人类文明 一本好书 是一艘载满童话的船 是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是一束点亮生活的光 困惑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