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高层战略对话在即,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电 题:高层战略对话在即,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作者 袁鹏
袁鹏。本人供图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高层战略对话在即,应如何认识拜登团队的中国观?双方应如何用好当下窗口期?双边关系将往何处去?
如何认识拜登团队的世界观中国观?
拜登执政为中美开展对话合作提供了机遇。但这一机遇只是相对于上届美国政府对华极限施压、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破坏而言的。美国内不少政策精英和智库人士已认识到,美国社会并未从上届政府对待中国的粗鲁手段和做法中受益。
目前看,拜登团队的世界观相对比较理性。比如沙利文认为,不应太悲观看待当前国际秩序,只要世界仍需要秩序,秩序就不会轻易垮掉,他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要打烂当前秩序另搞一套,美方高官这一认识是可贵的。沙利文认为,虽然美国今后可能很难主导世界,但世界还需要美国的领导。主导一般指一切自己说了算,而领导则更多意味着牵头协调,这表明美方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比过去趋于理性。沙利文还认为,今后国际秩序可能不会是二战后以签订条约为表现方式的固定秩序,更可能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亚投行”等等,只要这些体系服务于世界秩序的运转,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美方高官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与中方的世界观有一定契合之处,这为中美之间开展对话沟通创造了一定条件。
总体而言,拜登团队的中国观与上届美国政府不尽一致。在如何应对中国挑战方面,拜登团队正思考不同的方略,概括而言就是布林肯所说“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须对抗时对抗”,这代表了拜登团队对华基本共识。
拜登团队在承认中美关系存在竞争性的同时,认识到竞争不等于必然发生冲突,美中有合作空间。坎贝尔曾在奥巴马团队任职,在旁观过去4年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之后,进入拜登团队担任印太事务高级主管,他提出中美要学会“竞争性共存”、展开无害竞争等观点,为中美在宏观和战略层面开展对话提供了一些契机。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美方有意愿缓解目前双边关系紧张气氛。拜登团队的优先事项是国内事务,迫切需要应对疫情、发展经济、重塑团结,不再公开称呼“中国病毒”,不公开把中国称为“敌人”,推动中美元首通话,这些细节表明,中美关系面临窗口期,面临重回正轨的机遇。
但同时要看到,这个窗口期不会太长,窗口也不怎么宽。在中国是美国头号竞争对手和主要战略挑战这一基本判断上,美国两党、朝野没有区别。这一认知构成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底色和底盘。拜登和特朗普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策略和手法,比如更依靠盟友、更倚重规则、更重民主人权、更强调固本强基、更善于协调行动,在涉台、涉港、涉疆等问题上态度同样强硬,有些方面甚至犹有过之。近期,拜登承诺5月1日前美国所有成年人接种疫苗,通过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完成对欧日盟友的首轮合纵连横,实现了美日印澳四方对话。中美阿拉斯加高层次对话在这一背景下展开,足见拜登是按照“章法”在应对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拜登政府专业团队不好应对。
资料图:美国纽约一处新冠检测点,市民排队检测。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