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投资潮涌,重大项目建设正酣。连日来,各地以投资促增长,抓好重大工程和项目实施,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开复工,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各地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全年经济平稳开局注入强劲动能。
基建项目加速推进
3月10日,碧波荡漾的湖北武汉南湖湖面上,施工方中交二航局建设者正在通过打钢板桩等方式设立围堰。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武汉两湖隧道南湖段正式开工。项目负责人表示,将围堰部分的水抽干后,即将进入全面建设施工阶段。南湖段盾构直径为15.5米,是国内最长、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隧道。
位于湖北荆州的观音寺长江大桥,也于近期开工建设,大桥主桥总长186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主桥长度最长的公路斜拉桥,也是世界首座超过千米的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据介绍,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江陵至松滋段(含观音寺长江大桥)的建成,对于完善长江经济带骨干路网结构、优化湖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促进疫后经济恢复和稳定增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郑万高铁湖北段襄阳东至巴东北,最近开始联调联试。郑万高铁全长818公里,湖北段有286公里。全线通车后,湖北将结束神农架、巴东等地无高铁的历史,武汉到神农架最快仅需2小时。
修路、架桥、通隧道、调试高铁……不只在湖北,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基建领域的重大项目纷纷开工。
3月10日,宁夏银川市闽宁镇,由国网宁夏电力银川供电公司承建的贺兰山—典农220千伏线路工程首基基础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2022年银川电网基建项目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8号机组核岛,也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8号机组单机容量126.5万千瓦,计划2027年投入商运。届时,田湾核电基地装机总量将达到900万千瓦,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700亿千瓦时。
从全国多地陆续公布的今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要发力点。
在2022年广东年度计划投资的9000亿元中,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占比55.5%。根据项目安排,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上海市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显示,2022年上海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工程。同时,积极布局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
《贵州省扩大有效投资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大力实施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公共服务投资四大攻坚行动。日前,贵州各地陆续举行2022年一季度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全省共计开工重大工程项目907个、总投资3749.4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61个、总投资121.33亿元。
江西省出台实施方案,提出开展为期三年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力争每年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从今年一季度903个纳入省级层面调度的江西省大中型项目来看,基础设施项目108个,总投资1092亿元,不少都是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和“补短板”项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表示,“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新增3000公里,预计城轨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3.5万亿元,平均每年有7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全国水利投资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每年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