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
此次完善LPR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加点形成。相比之下,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
“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市场利率还有一定下行空间,企业贷款利率也将随之下行。”王青认为,根据央行公布的方案,未来银行新发放贷款利率将主要参考LPR,而LPR则主要由18家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加点报价后计算得出,每月20日公布。贷款定价“换锚”意味着,此后银行贷款利率将会随市场利率“动起来”。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
仍须其他政策配合
LPR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仍需其他政策配合。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新报价方式下,可能对于资信等级高的大企业而言,有了与银行更大的议价空间。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是决定其融资成本的根本。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新的LPR形成机制下,LPR的变化将是MLF利率变化与商业银行加点幅度变化的综合反映。信贷收支表显示,到2019年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来源中,各项存款的占比达到84%。因此,存款成本是影响商业银行加点幅度的重要因素。而存款利率并不直接随MLF利率变动,未来LPR调整的灵活性还有待观察。并且,LPR形成机制改革只是利率并轨的第一步,改革后仍有一系列挑战等待解决。包括存量贷款利率如何调整,如何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效率,以及如何管理利率风险。
陈冀认为,将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可能进一步压低信贷融资的风险溢价空间。未来组合政策须进一步寻求调控的平衡,稳步实现过渡和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
接下来央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
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