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夜饭曾经有很多传说,但是大家普遍最认可的,还是人们抵御怪兽“年”的故事。人们将“年”赶跑后会在第二天聚在一起庆祝。以后也就形成了固定的习惯,每年这个日子所有人都会挂红木板、点火堆,还敲敲打打,久而久之,这个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吃年夜饭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古代年夜饭还有驱邪、逐疫、健身的作用,年夜饭就是全家团圆的宴会,家里的所有人都会参加,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抓紧时间往回赶,如果赶不回来的话,家里的餐桌上也会给他们摆上一副碗筷,代表全家团圆。
八十年代•春晚
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
吹遍大江南北
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夕夜除了有鸡鸭鹅鱼肉
还有春晚!
冬天里的一把火热闹了整个年
后来,贺岁片开始盛行
也成了一种新年俗
电视机前的小家
变成了电影屏前的大家
不变的是春节的热闹和欢乐
很多人印象中,春晚始于1983年,但早在1956年,新中国就办过盛大的春晚。
那一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录制了《春节大联欢》,节目单上大咖云集:钱学森、老舍、巴金、梅兰芳、侯宝林、郭沫若、华罗庚……
晚会中还有一段小“插曲”:侯宝林没赶上车,差点儿没能赶到现场,怎么回事?戳视频↓
▲1956年春晚节目
年 货
过年是劝说自己
买买买的最好时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八十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
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
现在
动动手指购遍全球才是王道
九十年代• 团圆
离家工作的人多了起来
一到过年
无数的人不远万里回家过年
只为吃一口妈妈做的
年夜饭菜
而现在,小康的日子
每天都像过年
人们不再满足于吃
而是选择一家老小
旅游过年
走过一年,最开心的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家是风雪里的等待,是疲惫旅途最好的港湾。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周国平《家》
2000年以后•祝福
移动电话出现
发条短信讲讲吉祥话
是件很走心的事儿
如今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
让“天涯若比邻”成真
接通视频祝福你我
是种新年俗
旧年俗新过法
新年俗新气象
无论过节的形式怎么变
不变的是那颗想要团圆的心
哦对
还有过年不断增长的体重
(没错,说的就是你)
交汇点记者:徐玲 朱威;绘画:郑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