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老三样”有了新模样
本报记者 卢泽华
40年前,改革开放犹如一声春雷,震惊世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物件,开始向电器化生活迈进。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组成的“老三样”,成为当时小康家庭的标配。
40年风云变幻,过去的“老三样”,无论是功能、外观、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几经更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三样”的新模样,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巨变,也见证着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成长历程。
“老三样”折射时代记忆
“电视第一次走进我的人生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全村只有老张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记得每有热播的电视剧,老张家就挤满了看电视的人。”谈到对电视机的第一印象,家住北京的李先生脑海里浮现出儿时在河北老家的“黑白记忆”。
“那时,拥有一台电视机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家庭梦想’,我父母也决定购买一台。记得当时家里花掉了几乎所有积蓄,还借了亲戚一部分钱,才购置了一台14英寸‘凯歌’牌黑白电视机。这台电视机一直用到90年代,此时18英寸的遥控彩电已经比较常见,家里的电视也进行了‘升级换代’。”
现在李先生家里,用的是一款65英寸的互联网电视。打开4K高清屏幕,映入眼帘的是包括100多个电视频道和视频网站的选择清单,节目可以回放,还有声控功能。
李先生的经历代表着那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这些看似琐事的生活片段,折射的却是中国家电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乘风起航的特殊历程。
当时,与电视机“齐名”的,还有冰箱和洗衣机,合称“老三样”。
和电视机一样,上世纪80年代的洗衣机还远远没有如今的智能化水平。洗衣机左侧是洗涤桶、右侧则为甩干桶,整个洗衣服的过程,都需要人工来操作。那时的冰箱一般是单开门的,空间狭小不说,由于生产厂家并不注重产品的款式和色彩,冰箱颜色多以浅绿色为主。
就是这样的“老三样”,成为当时许多中国家庭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砸冰箱”砸出世界名牌
“老三样”之所以成为奢侈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家电产业生产能力的严重不足。
在改革开放最初10年间,中国多数家电企业还处于萌芽状态。TCL、康佳、海尔等家电品牌均初创于这个时期。
电视机是中国机电行业“长子”,也是市场经济“活化石”。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电视机行业从“追赶”、“并跑”走向“领跑”的40年。从1980年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建成并投入试生产开始,中国电视机产业开启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自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改变了大批中国家庭的生活场景。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从1985年的6.7台增长到1992年的19.5台,增长了近3倍。
相对于电视机产业在技术上一路前进,中国冰箱在改革开放初期则经历了一场质量发展的阵痛。
上世纪80年代初,“雪花”牌电冰箱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60%。雪花集团的前身是北京医疗器械厂,于195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电冰箱。改革开放以后,雪花公司的产品由医用转为民用,雪花电冰箱也以性能稳定、价格适中及低返修率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好景不长,1984年,“雪花”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将年产量提升到10万台。但是由于第二条生产线投产后,雪花产品的不合格率骤升,雪花冰箱开始陷入困境。
与此几乎同时的1985年,中国冰箱行业发生了一件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张瑞敏“砸冰箱”事件。那时,海尔公司连发工资都困难,却用这一锤,砸出了海尔的“名牌战略”,也砸出了中国家电品牌的质量意识。
中国家电出海的萌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标志性事件是,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10多个国家的同行,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这为此后十几年内,海尔在美国、欧洲建厂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家电产业出海探索了道路。
“新模样”源于智能创造
滚筒洗衣机、大容量洗衣机、变频洗衣机、烘干洗衣机……在北京一家家电商场内,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洗衣机,顾客李女士犯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