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重大任务·商业航天·国际合作——政协委员解读中国航天的“超级2018”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重大任务·商业航天·国际合作——政协委员解读中国航天的“超级2018”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中国航天事业正进入“超级2018”。2018年,一方面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计划拟进行36次发射,将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是“北斗三号”“嫦娥四号”“长征五号”等重大任务接踵而至。记者就此采访活跃于航天领域的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资料图)中新社发 周雅露 摄
重大任务:密码“三四五六”
2018年,中国航天任务的“重头戏”藏着“数字密码”。
这一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密集组网,长三甲系列火箭预计执行10次发射任务、发射16颗左右的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和1颗北斗三号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我们将全面推进‘北斗三号’的研制建设,年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这一年,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计划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以及人类航天器第一次在地月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L2点对月中继通信。“‘嫦娥四号’就是要着陆在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这本身就是科学发现。我们也将利用中继星的余量进行月球轨道超长波射电干涉成像实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说。
这一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王者归来”。记者从该型火箭的抓总研制单位获悉,已查明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故障的原因,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实施长征五号遥三火箭飞行任务。
这一年,中国首颗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光谱对地观测卫星高分五号和首次采用对月定标技术的高分六号光学遥感卫星也将“上岗”。按规划,到2020年时中国将建成陆地、大气、海洋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确保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