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外特派特约记者 徐伟 王迪 纪双城 青木 本报记者 李司坤 邢晓婧 赵觉珵】编者按:“中国向世界展示2050年的愿景”“2020年将是中国又一个强盛期的开始”……德国财经网、俄新社等媒体18日纷纷展望中国到本世纪中叶时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根据这样的国家发展安排,中国将逐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成为一个强大富裕的国家。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内外学者畅所欲言,描述自己脑海中2050年时的中国什么样,在国际舞台上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经济:有望超越美国
●GDP将占世界1/5,成为最大经济体
●成贸易强国,把握国际分工重要节点
●新农村建设达高水平,抹平城乡差距
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卢佩: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正为世界呈现 “体量最大的小康社会”。按照今年2月普华永道公布的2050年全球经济前景报告,如果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预计中国205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GDP约占全球比重的20%。而若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GDP水平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2016年美国人均GDP水平约为中国的4倍,而到2050年,这一差距有望缩小为两倍。我想,中国城乡差距到那时也不会太明显,中国的空气甚至可能比德国还要好,前提是中国继续大力推进绿色工程。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到时候也会超过美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如果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50年我国的GDP总量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再追求二三十倍的增长速度显然不现实,只要能够匀速、稳定增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DP就足以达到发达国家的中游水平。当然,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仅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例如产业结构是否足够先进、资源环境能否承受经济发展的压力等。我相信,2050年我国将会实现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是城镇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也能很好地解决住房、就业、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真真正正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将达到更高水平,2050年左右城乡差距完全抹平。205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将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将十分稳固。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中国将能把握住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技术,在高附加值的外贸方面实际获利将增加。此外,未来中国制定的一些标准也将成为世界标准。
日本经济学家、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江原规由:我预计,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的联系将比现在更加深刻。日中关系将成为这张巨大网络中的一环,变得更加紧密: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日本,同时,在海外市场,日本和中国将从竞争者变成伙伴,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领域。报告提到“发展健康产业”,日本可以和中国分享医疗护理等领域的经验。2050年的中国将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很难答(笑),但可以肯定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的中国,还会在全球化治理中扮演主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