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晁水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就业形势整体向好。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占比就业市场的58.3%。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这些踏出校门的“95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慢就业”或者“创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2016年全国新增就业人口中,近6成人,越来越看重“慢就业”这个选项。
客观来讲,这种就业选择难论好坏,况且每一个郑重做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它一方面体现了青年群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选择走这条“慢就业”或者“创业”之路,就意味着他们要自己找到既符合理想、又实际可行的目标,自行规划路线并付诸行动,其中的锤炼与努力促其成长。
不过,倘若选择“慢就业”的目的,仅是因为厌烦无聊而逃避上班、挣脱某种束缚感,那这种职业选择自然缺少了深意,变得没有必要。因为趣味、真我、成就感,本就同样存在于看似无聊的工作中,但是这些职业选择,往往被部分人轻视和忽略。
有些电影,淡淡道出了这些职业的美感和价值。电影《编舟记》、《入殓师》、《剃头匠》,包括去年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描述了职业选择的另一个选项:以匠心,做职人。今天要聊开的电影《编舟记》,讲的是大多数人眼里极为繁复、枯燥、冗长,也不太了解的工作——辞书编纂。
△ 《大渡海》的最初一批编辑,也和它羁绊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