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璇在台北重庆南路的故居,重修后改为孙运璇科技·人文纪念馆。本报记者 孙立极摄
足音远去成绝响(行走台湾)
——探访台北孙运璇故居
本报记者 孙立极
孙运璇在大陆知名度不高,但在台湾,稍有年纪者特别是经济圈,几乎无人不知。他对台湾经济发展贡献卓著,更因一生清廉成为台湾政坛的典范。
孙运璇在台北重庆南路的故居,重修后改为孙运璇科技·人文纪念馆。到访那天,是个湿漉漉的雨天。也许天气不佳,也许台湾大气候使然,整个下午,全馆访客除我们外,只有一位家住新北的老先生。
奉命台湾修复电力,自此落脚台湾
这是1980年孙运璇担任行政部门负责人时迁入的官邸。前庭后院,草木葱茏。两栋小楼相连,一栋白色欧式、一栋黑瓦和式。工作人员介绍,孙运璇搬进来前,原本只有日式的“和馆”,但孙先生在大陆经历过抗日战争,不喜欢和式;又曾留美,便在旁边盖了座欧式的“洋馆”。直到2006年去世,他一直住在“洋馆”。
自“洋馆”进入,过门厅便是会客室,沿墙摆了几组老式沙发,一侧设有电子触摸屏,介绍孙运璇的生平。他1913年生于山东,1934年以第一名成绩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当时东北已经沦陷,日本严控专业人才南下,孙运璇扮成商人入关,先后在洛阳机厂、湘江电厂、西宁电厂、甘肃电厂工作。1942年,国民政府考虑到建设人才缺乏,挑选31位科技骨干赴美学习,孙运璇成为其中之一。因为经费有限,他们在美国生活拮据,但负有为积贫积弱的祖国重整山河的大任,无不刻苦用功,抗战胜利后也都成为建设中的骨干。
1945年12月,回国不久的孙运璇被派往刚刚光复的台湾,协助修复电力工程。他带领台湾学生,5个月不眠不休恢复了台湾80%的电力。不久,孙运璇即落脚台湾,在台电公司从机电处长一路升任总工程师、总经理,后担任台交通部门负责人、经济部门负责人、行政部门负责人等职,直到1984年因脑溢血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