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华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籍老兵回乡探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回顾两岸关系30年的发展历程,一个最基本的启示就是历史大势决定了两岸最终走向统一,但同时,不同领导人的不同抉择也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历史大势决定了两岸关系基本态势
两岸关系的大势是什么?一是大陆对台湾的实力优势持续扩大,二是国际社会一中格局越来越稳固。
经济学上最常用的经济总量指标,可以很清晰地揭示两岸实力差距变化情况及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1990年,台湾GDP是1700亿美元,大陆是387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43.8%。在两岸开启民间交流的时刻,台湾虽仅是中国的一个省,但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大陆的近一半。如果按人均GDP来计算,台湾更是大陆的几十倍。在大陆穷、台湾富的背景下,台湾一方面有充分的自信心与大陆往来,另一方面也有勇气挑战大陆的对台政策,甚至提出所谓的“戒急用忍”政策和“两国论”论调。
2000年陈水扁上台时,台湾GDP仍相当于大陆的29.7%。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台湾仍有非常大的比较优势。因此,陈水扁当局敢于推行各式各样的“台独”分裂活动。但在其下台的2008年,这一比重首次降至10%以下,仅占9.1%。在8年时间内,连续跨过30%、20%和10%三个门槛,台湾在与大陆的经济竞赛中彻底失败。或许正是看到了两岸实力差距拉大,台湾才有人呼应陈水扁的“激进台独”路线,妄图尽快实现“台湾独立”,而不是拖得越久越好。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改变陈水扁当局的策略,在政治上承认“九二共识”,经济上谋求与大陆合作,分享大陆崛起的机遇与红利。但是,两岸实力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2016年,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是台湾的20余倍,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河南等5省的单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台湾。这种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蔡英文虽主张“台独”,但不敢公然效仿陈水扁,推行“法理台独”活动,而只能采取“柔性台独”策略。
另一个决定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是,国际社会“一中框架”越来越稳固。在与世界主要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中原则”的情况下,中国对建交国数量并不是特别敏感。但是,对仅与数个小国维系不稳定的所谓官方关系的台湾而言,“邦交国”数量则有很强的指针意义。
1990年与台湾“建交”的国家有28个。虽然有包括沙特阿拉伯、韩国、南非等重要国家随后与台湾“断交”,但在李登辉当局“银弹外交”的推动下,也有尼日尔、冈比亚、马绍尔群岛等小国与台湾建立官方关系。2000年李登辉下台时,台湾“邦交国”数量甚至升至29个。在陈水扁随后的八年任内,虽然台湾当局再次打出“金元外交”牌,但“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数量在2008年降至23个。2008-2016年间,中国大陆基于发展两岸关系的考虑,没有同意数个台湾“邦交国”的建交请求。但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后,基于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被迫与冈比亚、圣多美—普林西比和巴拿马等国建交。截至2017年9月,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减至20个。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蔡英文当局持续搞“台独”分裂活动,这一数字将会进一步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