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束了,国民党的大胜选,民进党惨败。一时间,“下架民进党是主流民意”、“2024可望蓝天再现”等论调再次在岛内舆论场弥漫,但吊诡的是,遭遇溃败的绿营内部和台湾社会里,有不少人仍若无其事地认为,2024将出现有利于民进党的“钟摆效应”。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九合一”选举究竟给台湾政治带来怎样的变化?选后喧嚣的岛内舆论背后,到底哪一种解读才是真正合理、准确、经得起考验的?这个时候,需要跳脱出岛内蓝绿白的小逻辑,摒弃各种一厢情愿的期待,冷眼观察近年来岛内民意大幅波动的真实原因。
与四年前“韩流”崛起时的“九合一”选举类似,此次选举又是一次“讨厌民进党”或“讨厌蔡当局”的集体民意表态。民进党当局不得人心,这的确是事实。但问题在于,在台湾现有选举制度和政治文化之下,用手中选票推动“政党轮替”、或表达“改变现状”的政治诉求,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情绪性的发泄。用台湾草根语言来说,就是“喊爽”。
民进党做得不好,台湾民众“不爽”,当民进党被选下台、或以惨败收场,台湾民众自然就“爽了”。然后呢?真正问题解决了吗?以四年前横空出世“韩流”为例,韩国瑜的出现,确实让很多台湾民众一度感到“很爽”,但他连高雄市长的座椅还没坐热,很快就被“超爽”的粉丝们拱去参选“2020”,结果引发更多人“不爽”,不仅触发国民党的分裂和败选,还导致市长职位遭罢免。
就在“爽”和“不爽”之间,韩国瑜这位原本给台湾老百姓留下“拼经济”、“接地气”等不错印象的政治明星,一来一回地被折腾,最终回归“凡人”。
同理,这次选举中,民进党高层之所以力排众议,推出争议性极强的陈时中参选台北市长,想必也是看到陈时中在绿营基本盘拥有的高人气,但这种人气是建立在操弄民粹、颠倒是非、煽动“台独”之上的。当“死忠们”对陈时中“越爽”,台湾民众就对他越“不爽”。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在北部的大败,“讨厌陈时中”的外溢效应“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如今台湾选举政治的制度环境下,民意、情绪、选票,这三者之间几乎可以划上等号。人的情绪是多变的,那么民意就是任性的,选票也就变得随意。本应该围绕公共政策、治理绩效的理性政策辩论,总会沦为形象抹黑、嬉笑怒骂、民粹动员和意识形态对决。再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一旦进了这口大染缸,注定会惹得一身黑、一身腥。
不管是蓝绿还是白,嘴上讲的是服务选民、倾听民意,实际上对民意不是在“哄”、就是在“骗”、或是在“吓”,而真正事关台湾社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真与伪、利与义、时与势、善与恶往往被忽视、被扭曲。台湾老百姓依然困在“井底”,看不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貌,也始终沉浸在自我建构的小逻辑、小确幸之中。
这就是“台式民主”的制度性困境。一切都摇摆于所谓的“爽”与“不爽”之间,谁上台、谁下台,看似是大事,实则无补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