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前“内政部长”李鸿源选前答应替高雄治水“把脉”,15日他率领团队南下勘查68个易淹水点,提出各项初步看法,韩国瑜称赞他是“现代大禹”,并接受李鸿源建议,将亲自走进下水道凸显清淤成果,“我跳了爱河之后,再去游下水道”。
据报道,韩国瑜15日上午与李鸿源、高雄市水利局长李戎威共同开记者会,李鸿源提出治水短、中、长期初步计划,他表示,七年之病需服三年之艾,建议水利局分级分类列出处理顺序,他请市民给新团队2年时间,应可逐步看到治水效果。
李鸿源提到,凡那比台风之后,他曾建议前高雄市长陈菊盖滞洪池,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市府规划25座已做了15座,现在要盘点有没有设在对的位置,有没有标准作业程序,且另有10座要不要盖、盖在什么地方?滞洪池本身不贵,但土地价格很高。
他说,低冲击开发或称“海绵城市”共有11帖药,滞洪池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作法相对便宜,应考虑高雄口袋里有多少钱,做出优化管理,例如将闲置公有土地、台军营舍稍微挖凹,平时当活动空间,汛期当小滞洪池,几乎不花钱。
李鸿源认为,只靠滞洪池或拉高堤防高度效果不大、成本过高,应以都市设计的手段解决淹水问题,但这不是水利局单独可处理的,可能跨越都发局、地政局、甚至“中央”管河川要与“水利署”密切沟通,建议韩国瑜在市长室成立跨局处小组整合治水。
高雄市水利局长李戎威指出,68处易淹水区非常多是结构性问题,高雄过去以10年重现期为标准,新北市则设计200年防洪标准,因此未来他会向“中央”争取,希望高雄不只有10年保护程度,而是考虑30年、50年,成功治水投资才会愿意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