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12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上周,大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引起岛内舆论高度关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旺报》等岛内媒体不仅进行了详细报道,还刊发了许多评论文章。文章指出,“26条措施”频繁提及“同等”二字,大到台企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5G、民航等研发与投资建设,小到台胞可同等使用共享单车、享受移动资费优惠等细微小事,与去年的“31条措施”一脉相承,是大陆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的深化与细化,含金量更高,让台企台胞更有获得感,岛内各界对此乐观其成。许多业者表示,“26条措施”有助于台企台胞在大陆获得更好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分享大陆发展机遇。
面对滚滚热潮,民进党当局慌了手脚,只能继续耍弄其混淆视听、抹黑诋毁之能事。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污蔑说“‘26条措施’损害台湾民众利益”,台经济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叫嚣“要对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或合作采取更严格审查”,台湾陆委会威胁“对违反者将注销台湾户籍”。
逢中必反,制造“恐中”氛围是民进党当局一贯的做法,但是,岛内社会各界心中自有一杆秤。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赖正镒表示,“26条措施”对已经在大陆投资或是有意去大陆投资的台商来说绝对有利,台当局却说是“欺骗”,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讲座教授陈一新指出,无论大陆推出什么惠台利民措施,民进党当局都会急得跳脚,“表面很凶,其实怕得要死”,他们一再欺骗选民、骗取选票,完全不为台湾未来考虑。《旺报》刊文指出,当民进党针对两岸关系“操作恐惧感”之际,大陆进一步推出“26条措施”,“吓台湾”与“爱台湾”对比,高下立判。
民进党当局一向善于自欺欺人,但自欺容易欺人难。上周,台当局吹嘘去年岛内青年平均年收入达到54.37万元(新台币,下同),创历史新高。但台湾1111人力银行的调查显示,上班族中有高达59%的青年不满意薪资待遇。许多民众认为这是民进党当局吹牛,建议不达标的青年向蔡英文讨要薪水。许多网民嘲讽说,现在台湾经济处于困局,民众的荷包与街上的招租广告就是最好的证据,这种自吹自擂的说法真可笑。
蔡英文上台以来不断“去中国化”,除了文化、教育、历史等方面外,还在经贸上推动“新南向政策”。对此,台湾《中国时报》刊文指出,2016年至2018年台湾对东南亚地区的顺差占台湾整体GDP的比重从4.5﹪下降到了4.0﹪,这足以说明“新南向政策”的失败。相反,大陆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让大陆引领全球经济的势头已然莫之能御。民进党当局总是政治挂帅,让两岸关系越来越冷、越弄越僵,结果就是台湾只能不见天日地“闷”下去。
距离明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只有60多天,执政无能的民进党当局开始大把大把撒钱拉选票。比如,高铁南延效益引发争论时,蔡当局未经科学论证就抛出“北宜高铁计划”,总投资高达近千亿元;此外,还有“大型农机具补助”“秋冬旅游补助”“老旧出租车汰换补助”等五花八门的经费支出。岛内舆论直言,这种杀鸡取卵的“爱”,更让明白人直接看出当局无能的窘境。
“民进党骗人,我已经醒过来了,我自首!”上周,绿营大佬蔡铭雄痛批民进党施政无能,只会制造社会对立、恶化两岸关系,导致台湾经济倒退、百姓荷包变扁。他呼吁,为了台湾的未来、为了后代子孙,民众应当起来在明年“大选”时“下架”民进党。
逆流而动不得人心。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对民众呼声充耳不闻、疾苦视而不见,最终将被民意摒弃。(记者 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