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为了打赢选战,全力操控两岸议题,两岸对抗情势急遽升高,一意孤行制定“国安五法”,从法制面把大陆定位为“敌对”对象,凡与大陆有联系与交往的个人、团体、组织无不自危,唯恐轻易入罪,社会风声鹤唳。尤其长期居住大陆及频繁往来两岸的台商、台干及台生们,纷纷表达不满与忧虑。
“绿色恐怖”氛围下,电电公会决定喊停连续公布19年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新闻一出令人错愕。这份报告相当具有分量,市场公信力十足,是台商布局大陆、经略两岸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曾经是台当局拟订两岸政策的重要参考,无预警喊停意味寒蝉效应的扩散,也凸显台商在两岸关系急冻中进退维谷的处境。
陷入紧张的两岸关系对两岸经贸及人员往来的负面冲击,已陆续浮现。根据台经济部门今年1~8月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相较去年同期,台湾对大陆出口(含香港)萎缩6.9%,对大陆投资则大幅缩减57%,陆资赴台也急遽减少50%。在人员往来方面,陆客赴台在去年蓝营地方选举大胜后出现回春,成长将近3成,但随着9月陆客个人游禁令与团客限缩的颁布,陆客赴台人数出现断崖式下坠,交通部门观光局不讳言恐将出现8、9年来新低纪录。
两岸升温的对立氛围,不只影响台商在大陆的营运与布局,也将冲击岛内经济表现。虽然这一波台商回流为台湾经济带来及时雨,让主计部门在内需支撑下上修今年经济成长率至2.46%。但长远来看,想要维系台湾地区经济命脉,还是得依赖对外贸易的表现,光靠内需只会形成跛脚局面,这是海岛型经济体的宿命。
在这个大前提下,尽管8月对美出口大幅成长,创下40.8亿美元历年单月新高,民进党当局更沾沾自喜,认为出口结构已改善,可以逐渐摆脱对大陆的出口依赖。但实情并非如此,对美出口的增加并不能弥补对大陆出口的流失,个中关键就在于出口比重的高度不对等。贸易部门最新统计指出,今年1~8月台湾对大陆出口比重为39%,对美出口比重仅为14%。两者高达25%的差距,让台湾对美国出口即使大幅成长18.7%,也难以补上对大陆出口萎缩的6.9%,连带也造成整体对外出口减少2.3%。
除此之外,民进党当局特别强调未来几年内需的消费与投资,将是带动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的两大引擎,但纯就消费而言,却明显忽略陆客赴台人数大幅缩减的冲击。根据台湾海峡两岸旅行发展协会理事长姚大光估计,今年陆客赴台(包括个人游与团客)至少将减少100万人次,影响台湾200多万个从业人员的家庭,对台湾整体观光产值的冲击则将高达350亿元新台币。这是一个很大的警讯,因为实际情况可能远比估计结果来得严峻。
原因在于观光相关产业的产业关联效果显著,影响层面极广,当陆客赴台人数大幅缩减,不只住宿餐饮业及旅行业等将直接受到冲击,零售业、休闲娱乐业及运输服务业等也将间接受到波及。就以住宿餐饮业为例,根据主计部门最新公布的相关报告,其向后关联系数高达2.4,在所有服务业中位居第3,仅次于运输仓储业与传播服务业。这意味当住宿餐饮业受到陆客赴台人数锐减的影响,使得最终需求减少1单位时,在产业关联带动下,将会让总体需求萎缩2.4单位。更不用说,若把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效果加计进来,对经济的冲击会有多大,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问题是,民进党愿意认真面对事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管是面对台商困境或是对大陆出口衰退,再或是陆客不来,一律都被视作大陆单方面的政治操作,背后带着强烈的统战阴谋,却从不面对自己在两岸关系上的错误认知与不作为,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陈姓男子和黄姓女子13日相约前往新北市鼻头角风景区游玩,在步道健走时疑似遭浪袭落海,黄女送医急救后回天乏术,陈男则因吸入性肺炎,院方采预防性插管后转送加护病房。 新北市消防局13日下午4时45分接获通报,瑞芳区鼻头角风景区有2人漂往外海,立刻派员前往救援,下午5时许,两人被附近渔船救起时,58岁黄姓女子已失去生命征象,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