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至今未看到落幕的可能,即使两国最后达成某种协议,但两国关系与全球经贸格局已经“回不去了”,许多国家出现“选边站”的压力。台湾地区在此情势下,台当局该如何抉择,可能影响未来台湾的地区经济与产业,我们认为台当局最佳策略应该就是取法台积电的智慧。
去年11月底的20国集团峰会中,借着两国元首的“习特会”,中美贸易战暂时停止,两国先后进行11轮的贸易谈判,原本外界多预料可达成协议,结束1年多来的贸易战。不料5月初,先是特朗普指大陆推翻原先的谈判协议,因此提高加征关税的税率,接着又祭出“华为禁令”,意图迫使大陆屈服。
但大陆反应较过去强硬,除了把美国进口商品也提高关税作为报复外,也公布“不可靠实体清单”政策,接着又发布中美贸易战的“白皮书”,痛责美方3次推翻协议、“出尔反尔、不讲诚信”。至此,外界已无法再对后续两国能达成协议持乐观态度。
美国对大陆发动的贸易战,透过加征关税让大陆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影响所及,让许多供应商把生产线分散到其他国家。但真正影响重大的却是华为禁令,这个禁令不仅禁止美国企业对华为供货,连国外企业、如果“源自美国”的比例超过25%者,也在禁止供货之列。首当其冲的美国企业,从高通、英特尔到博通等重要晶片厂商,以及供应作业系统与软体的谷歌,固然因禁令而要对华为断货,甚至其他的国外企业也中止对华为供货。
当许多国际企业在第一时间就选择对华为断货时,被视为一旦加入断货行列,对华为杀伤力最大的台积电,却在各界瞩目中继续正常出货。台积电的说法是,台积电每项产品出货前,都会透过“尽职调查流程”,确认出货符合贸易规范,若通过调查,就会出货给客户。而以目前情况来看,因为距离25%的规定有一段差距,台积电不需改变现有对华为产品的出货方式。
专业上来看,台积电的反应可得到满分:不在第一时间因为惧怕美国压力与不确定性,而选择立即对华为断货;但台积电也不是硬跟美国的禁令杠上,而是有专业的评估,确定不违反禁令中的25%限制。在此情势中能继续对华为出货,对台积电而言无疑是维持其短中长期利益的最佳选择。华为订单(海思)占台积电营收已在1成左右,直接断货立即承受的是营收的损失;而大陆是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长期而言,台积电当然必须持续掌握与耕耘。在初步处理过美国禁令后,台积电高层透露将到美国考察投资环境,评估是否赴美设厂。
台积电的做法值得蔡当局借镜。在中美相争中,许多国家都承受到“选边表态”的压力,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会议中,几乎所有国家的与会官员都要求中、美终结贸易战,并不完全认同美国对华为及“一带一路”的说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开幕演说时就呼吁美国对于大陆崛起应抱持宽容态度,且并不认为华为会对国安造成重大威胁,而大陆已是许多东南亚国家最大的出口国,“大家都不想选边” 。
台湾地区的情况其实与东协国家相近。美国固然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盟邦,是台湾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更是安全的支柱,但大陆也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台湾地区每年对大陆出口占整体出口的4成,享有超过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如果没有这笔庞大的顺差,台湾对外贸易将逆转为逆差。台湾产业的供应链其实已密切地与大陆整合了。
因此,基于台湾的经济安全与利益,当然不宜、且应尽量避免选边表态。类似去年特朗普对大陆的中兴通讯发布禁令时,蔡当局马上主动表态,要求企业出货给中兴必须得到核准,结果在台湾表态后,美国又撤销禁令,这种蠢事千万别再发生。
来源: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