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络报刊文说,“九合一”选举后的台湾政局显示,蔡英文团队对于民意新主流的感受度和反应力,仍然不足,其迟缓和误判,势将持续影响民意走向,以致进一步反映在13个月后的“大选”。
11月24日选举结果及民进党大败揭晓后,蔡英文即在中央党部宣布辞去党主席,并称要进行“党务改组”,同时她强调,“台湾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在改革的关键期,政府的行政团队必须保持稳定”。可见她完全没有体认到民意所要求的改变或民怨高涨的原因,并不在于民进党的党务问题,而是对台当局施政的不满。党务是他们自家的事,政务才涉及大众,蔡英文却只提党务改组,并在第一时间就维护了民怨来源的政策及行政团队。
于是蔡英文立即留任了请辞的台“行政院长”赖清德和“府”秘书长陈菊,只有三级机关的“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委”和更低好几级的吴音宁被拔去台北市农产运销公司总经理职位。而“中选会主委”的去职,竟然还不是为了他在选前对多项“公投案”采取不公正态度,偏重民进党政治立场而轻忽民众的“公投”权利,严重失其职责,却只是为了投票日技术性质的选务混乱而辞。这一切应该都是表明蔡英文所谓正确道路必须坚持下去。
11月28日,蔡英文于《给党员的一封信》中说,“败选辞党主席,是民进党负责任的传统”。然而人们却都看过,除了党主席为败选负责外,民进党籍的前后任“行政院长”张俊雄、游锡堃、谢长廷,均曾分别为了该党在“立法委员”或县市长选举失利而去职,所以该党的传统显非只是蔡英文说的党主席辞职。纵使是国民党,“行政院长”江宜桦也曾为了国民党于四年前“九合一”选举失败,以更大动作地率“行政院”所有部门负责人“总辞”。
既然蔡英文无意比照往例让行政团队负责,那么如何解释此次选举惨败的原因呢?她在上述信中说,“没有给予受(改革)影响的人足够的抚慰”,只在经济、能源、转型等政策上使用“专业的语言”,“跟社会沟通不足”,“支持者不知道要如何辩护”,“(我)忽略了应该成为台湾的主要沟通者”,“(我)没有站在第一线领导”。由此可见她认为问题只是出在沟通,并非政策错误。
其实,在蔡英文及民进党掌握了强大资源下的舆论和传播领域,两年半来铺天盖地的为蔡的政策辩护和宣传。其力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沟通的程度,问题其实出在政策,蔡却不作此想,所以她在信中重申,“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与民意的差距一点都没有拉近,直到选后一周的12月1日,终因压不住党内批评和社会不良观感,才有二级机关的“交通部长”、“农委会主委”、“环保署长”请辞获淮。显示蔡英文的顽强使自己陷于被动。
纵使日内还有其他行政首长也跟进而去职,但是这都与多数民意对政策的反弹无关宏旨。蔡英文既然坚持其政策正确,又称要站到第一线,“会做一个很不一样的领导者”;过去她也说过“不要小看这个领导者的意志”。那么今后整个台湾难免都将在经济、能源等民生政策、以打击国民党为目的的转型问题,以大陆为对抗对象的两岸关系当中,更加陷入分歧争议,直到13个月后的“大选”才能由民意再做出决断。这对台湾完全是蹉跎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