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23日社论说,春节刚过,台湾岛内各种政治硝烟已扑面而来。台北市市长选举,蓝绿阵营迎战现任市长柯文哲的人马,出现了参选爆炸的情况;台南市民进党的初选则是同党候选人交相攻讦抹黑,甚至上演了角逐者公然在本土剧“植入”露脸的绝招,令人大开眼界;新北市则因情势混沌而呈现内弛外张,是否让老将披挂出马,各方都在缜密计算。相形之下,反倒是外界期待已久的台当局“行政院”改组却迄未明朗,仅闻微幅调整的风声。
以台湾民众对政治的热衷,这种为选举而激烈争锋、彼此攻讦的场面,其实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回头深思,如果民主只剩下政治人物争逐权位的激情,却忘了政治的目的旨在解决众人之事,或忘了要求掌权者将力气和资源用在服务公众、发展社会;那么,台湾民主政治的内涵将何其浅薄,何其可悲!
社论认为,不幸的是,这恐怕正是台湾面对的现实。连年的选举动员,无限拉长的斗争战线,愈来愈政党偏私化的行政决策思维,不仅不断将岛内政党政治拉入“你死我活”的恶斗泥淖,更把台湾的公共资源投入执政者私心属意的领域。对台湾选民而言,行使一次投票权,却仿佛被迫要交出自己信仰价值和稳定生活的卖身契;因为,政治人物可以拿着你的选票,理直气壮地凌迟你。
伴随着年底选战厮杀的狼烟四起,台当局与各县市的施政,则明显地走向“短期化”与“破碎化”;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迎合及讨好地方选民的口味。去年强渡关山的四千两百亿“前瞻基础建设”计划,许多预算正好赶在今年选举之前发包动工,让选民“有感”。当时,外界批评其中许多建设计划太过琐碎及分散,甚至已经不符国际潮流,但蔡当局仍不顾一切强行注入公共资源。原因无他,从选举的角度看,这些计划都是能为民进党带来巨额“回报”的投资。至于若来日难以为继而变成“闲置建设”,就留给后人收拾,反正自己的“收益”已先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