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时事评论员富权在澳门新华澳报上撰文说,美国总统大选,“政治素人”及“大咀巴”特朗普胜选,让台湾朝野大为震惊。蔡英文为四年来一直押宝在希拉里身上而懊恼,立即派人到美国去与特朗普团队拉关系,意图做出补救;洪秀柱也不甘蔡后,也准备派人到美国去与特朗普团队联络,以争取未来白宫主人的支持。
其实,“政治素人”及“大咀巴”参选并当选,在台湾地区并非是新鲜事,因为就在蓝绿两党党魁的身旁,两年前柯文哲的胜选台北市长,就已经向台湾地区的政治人物提供了一个样板。不过,柯文哲的情况与特朗普相比,又有所不同。柯文哲在投票日前已经被看好,主流民调一直上扬,因而人们有了心理准备;而特朗普则是主流媒体和城市精英并不看好,因而他当选时的“震撼效应”是空前的。但倘主流媒体能够放下身段,跑到郊区村镇转一圈,甚至是能够浏览他们所不屑的社交媒体,看到基层白人几乎是一面倒地支持特朗普,就不会犯下这个空前而可能不是绝后的错误。
蔡英文的押错宝,特朗普的胜选,现在更被台湾地区的政治人物和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延伸其内涵意义,衍生出一个过去没有人想过的话题:由于同是政治和法律精英,也同是女性的希拉里与蔡英文,一个是“大热倒灶”落选,一个是“热开冷收”,民意支持度从当选时的高位一路下跌,跌到目前的“死亡交叉”,这就使人对精英参政的政治学规律产生怀疑,因而也憧憬着,何妨2020年的大选,台湾地区也跳出一位“政治素人”和“大咀巴”出来参选,以颠覆台湾地区的政治常态,或许将能打破从陈水扁到马英九,再到蔡英文,三位法律学的精英(后二人还是法学博士)都未能治理好的闷局?
那么,这位“政治素人”和“大咀巴”将会是谁?倘是在一年多前提出这个命题,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是柯文哲。实际上,当时多数人都认为柯文哲是蔡英文的“克星”,而柯文哲自己也“自我感觉良好”地相信了,因而才作出了高强度地骑单车从高雄到台北的行动,既是要测试自己在台北市以外的“人气度”,也是要展示自己的“肌肉”。在当时,选情被看好的蔡英文,确实是被吓了一大跳,并作出了防避应对措施的。
但是,柯文哲却把管理医院手术室的模式,运用到了治理首府市政府们,被证实是失败了。不要说是要挑战蔡英文,就说是能否成功连任,也并不乐观。即使是国民党无法收复失地,民进党也将不会礼让,曾经被看好的姚文智必定会正式落场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