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27日讯 (作者 刘国奋)日前,一位台湾学者给我寄来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一则大陆农村青年的征婚广告,广告图文并茂,广告主角——一位浙江农村男青年高中毕业,欲求一位女大学生为配偶,理由是为了下一代有较好的素质。其广告内容所列的家中条件很好,有别墅式住房一栋,室内房间宽敞,家具高档,各类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且都是较前卫的。在台湾学者寄来的电子邮件末端附有两行繁体字评语:“好想打他,他家是种鸦片的吗?”(见下面广告图文)看用的是繁体字,又是台湾朋友寄过来的,相信这一评语是某位台湾人写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陆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的农民富起来的很多,人们只要有机会到那一带走走,你就会看到样式不一的类似花园洋房的农民住宅。这些年笔者因回故乡之故常坐车经过浙江农村地区,那一幢幢别墅式农民住宅,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所以对这则大陆农村青年征婚广告,我一点都不觉得好奇,对它的真实性也不怀疑,倒是末尾的两行加进去的繁体字评语让我陷入了长长的思考。
这一评语多少反映出两岸经济实力变动下一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与心态。
自上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到9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富裕,“台湾钱淹脚目”是当时人们对台湾经济荣景的一个生动而形象的评价。然而,当年台湾的经济优势并未得以保持,相反,李登辉主政后期,以“戒急用忍”政策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因而受阻。
到陈水扁主政时期,在陈水扁当局“急独”路线下,“去中国化”更发展到“反中国”,凡之与大陆交流交往被扣上“卖台”帽子,这种不顾经济民生而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持续的“文革式”斗争,不仅使两岸经贸文化等交流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最为严重的是使台湾经济遭受重创,台湾经济“边缘化”倾向严重,经济荣景不再,民众生活水平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