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两岸缘)三代人在大陆:从“没赶上”走到主动来
中新社记者 陈林
林文卿第一次去台湾,是陪父亲回乡探亲。那是上世纪90年代。那年,她47岁,父亲76岁。
“交通特别费周折”让她印象深刻。先坐火车去广州,再乘汽车到深圳,之后赴香港飞台北,“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去时,行李箱装了鼻烟壶、丝绸、大枣等物品。回来时,“亲戚给了好多旧衣服”,“可是把我累坏了”。
好在父亲的精神状态不错。在台湾屏东和儿时玩伴见面后,“特别激动”。
这是自1949年后,父亲第二次返乡。
林文卿的父亲出生于屏东,后到日本读书学医。1943年来到大陆工作,1949年时因“那条船没赶上”,“就留在大陆了”。
从这一年起,两岸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隔绝状态。也是同一年,林文卿在河北保定出生。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也率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8年后,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拉开了两岸交流的序幕。
林文卿清晰记得,父亲得知两岸能互相探亲的消息“特别高兴”,自己一人先回了趟台湾。回来后聊起见到兄弟姐妹、儿时玩伴时有说不完的话,还常会落泪。
“那是他魂牵梦绕的老家”。林文卿说,同台湾眷村老兵回大陆探亲一样,“他了了自己一份心愿”。
林文卿的丈夫付宪明家里的情况也很相似。他的父亲出生于台湾新竹,后到日本读书学医。学成后来到大陆,曾在北京、张家口等地工作。1949年,也留了下来。
付宪明出生于河北。他记得早些年台湾亲戚生活富足,往来探亲时亲戚会带“金首饰”,也会“常把他们穿剩下的衣服带回来”。
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原来不敢想的轿车,“进入家庭也特别突然”。“两边的生活基本差不多”后,往返走亲戚时,多会各自带些“当地的特产”。